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要闻» 我校乔东亮副校长出席“第六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

我校乔东亮副校长出席“第六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时间:2010-09-06|文:

    8月23日~24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代出版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与文化事业管理研究所和台湾世新大学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共同举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作为为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预热的活动,论坛吸引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中国出版科研所所长郝振省、我校副校长乔东亮、广西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李人凡等业界知名人士的积极参与。大家围绕“华文出版与原创力”的主题,一致认为,华文出版要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拿来”自然是必不可少,但“原创”更是不可或缺。对于此次探讨,用台湾世新大学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主任王禄旺的话说,在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前夕,海峡两岸高校出版学教授能会聚北京,结合彼此新的创意思维,共同探讨华文出版发展新途径,相当有意义。

    挑战与困惑并存

    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与文化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杨聪仁认为,出版的核心是内容,没有内容遑论出版,而内容创作的竞争力则在于原创的价值。因此,华文的原创力就是华文出版的核心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数字出版的飞速发展,资本运作的盛行,使出版原创力面临着挑战,出版人面临着困惑。

    郝振省认为挑战有四种。第一种,市场向出版节奏提出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必须层出不穷、加快节奏投向市场,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淘汰率和消费速度。然而,精品是需要日积月累打磨的。第二种,资本向个性提出挑战。出版市场资本运作步伐日益加快,凡事都讲求规律和规模化运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出版产业的个性化发展。第三种,数字化向出版物质量提出挑战。以新技术手段生产的出版物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对于质量的把关能力也有待检验。第四种,出版产业向作者原创力提出挑战。由于出版产业存在盗版、伪书等弊病,使得作者的创作难以得到充分的回报,逼得作者泡沫化创作,加快创作节奏,影响出版物质量和原创性。

    与郝振省的宏观分析相对应,乔东亮作了微观分析。乔东亮认为,华文出版面临的原创力困惑有三:一是认识困惑,即追求质量还是追求现金?二是发展方向困惑,即是面向未来还是追求眼前利益?三是教育培养困惑,即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和原创力?

    关注原创力正当其时

    对此现状,聂震宁认为“华文出版与原创力”主题的提出正当其时。聂震宁分析道:其一,目前出版原创力面临的两大干扰是市场主义干扰和技术主义干扰。聂震宁说,文化有自己的主体和意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不以市场为导向。但是产业必然要重视市场,以市场实现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文化导向是一个难题。技术主义是另一大干扰。数字出版技术服务商在出版数字化过程中占领了有利先机,处于主导地位,而目前大陆传统出版商在此方面成效甚微,只能从他们的碗里分一杯羹,难以形成公平、合理的合作。其二,出版原创力需要保护和引导。聂震宁认为,出版原创力首先要得到市场保护。大陆出版业虽然近年来进步显著,但市场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劣币驱逐良币,非原创驱逐原创,原创投资难以追加等就是例证。只有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环境监管来推动出版原创力的发展。其三,出版原创力需要行业引导,需要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产业内部环境。聂震宁说,目前中国出版界缺少良性内容评价体系。比如现有的书评大多是宣传性书评,而真正有力的出版评论和批评,将有力地帮助文学发展、帮助作家进步,推动出版原创力的发展。

    对此,郝振省表示赞同。郝振省认为,原创力概念的提出,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和深厚的背景,提高出版原创力是出版业的责任和使命。原创力缺失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出版产品的“软肋”,严重影响了出版物的质量和影响力。同时,数字化的趋势对原创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内容的原创力不能被数字化浪潮淹没。

    出版者应志存高远

    该如何解决这一现状?王禄旺认为,华文图书要走进国际市场,两岸除了在传统及数字出版功能方面加强合作外,更应充分发挥出版创意。创意是内容产业的灵魂,具有优质且具有原创力的内容,才是图书出版以及内容产业的发展核心。

    聂震宁建议,社会舆论要支持健康的文化生态、出版生态形成。出版的原创力就在作者、出版社之间,可惜,出版社与作者原创力合作的生动案例在新闻报道中被关注的不多。如果坚持原创的作者、出版社不被重视,那么原创力也就不会得到重视。

    出版的两大功能是积累和创新。有些大工程的原创力不够,更多有创意的出版物被忽略、被埋没。如果只强调规模,《相对论》、《进化论》等革命性的原创出版产品就不会出现。

    郝振省同样认为要打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尤其是社会评价和文化批评体系,它是催生原创力的必要手段。郝振省认为,“记者专家化”和“编辑学者化”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只有多培养多元化人才,才能为出版原创力提供源泉。出版企业要打造“两支部队”,既要有面向市场的适应读者快速消费需求的部队,也要有打造经典的部队。最后,郝振省呼吁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志当存高远”,以思想家和学术家的目标要求自己,“学当有深度、思当有偏度、编当有厚度”。

     原创力是一个“真境界”

    回顾历史,杨聪仁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创作原创力孕育了五千年来的丰富文化资产。体现在华文内容的创作上,诗词歌赋以及各类文化创意的创作,造就了华文浩瀚的典藏书海。从古至今,华文创作的原创力量主要来自于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它是源自于对主客体人事物本身经由体验所得的本原性、透过混沌万物多变外在形象去追求其内质规律所获的整体性,以及经由浪漫思维形塑含蓄美的模糊性等3方面的原创动力所驱使。这些取向表现出中华民族对自然万物的对应之道、对人情世故的了然感受与相处的智慧以及对空灵世界的敬畏与幻想之情。

    回归到近现代,杨聪仁认为,此阶段大部分的创作是从西方全盘移植、以模仿代替创作,再从模仿中累积创新与自我的原创性。这趋势不仅表现在文化创作上,也表现在各产业的发展上。然而在数字时代的信息快速流通与更新,以及华文出版的内容商业化、管理企业化以及经营市场化的产业趋势下,华文出版的原创力量在商业竞争、市场导向、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多方角力之下,似乎少了点真善美的生命本能原始的驱动力量。

    引人关注的是,乔东亮对目前出版界对原创力的观点做了盘点。他认为,大家对原创力的认识主要有4种:原创力是民族灵魂;原创力是核心竞争力;原创力是产业原动力;原创力是优质的文化资源。在乔东亮看来,原创力如果从渊源来看,应该是一种“真境界”,是一种精神追求。

    这种“真境界”的追求生发的问题是什么?乔东亮认为,应该依次为:我们的追求是什么?如何看待赢利问题?如何培养“真境界”?如何发挥原创力的作用?对于这4个问题的答案,乔东亮说,我们出版人应该追求的是为读者服务、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产品。什么钱都赚的人不是赢家,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出版人才是赢家。真境界的培养过程是从学习到吸收创新再到创造的过程。原创力作用的发挥,从一个人的原创力带动一群人的原创力,直到一个时代的人都拥有原创的热情和冲动。

    乔东亮提出“原创力都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认为,作者、编辑和读者三方力量都要发挥原创力作用。出版人尤其不能忽略读者的能量,要充分把握这一时代的读者心理。在数字出版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出版者只有把握住这一时代给予的突破口,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富有原创精神的时代。

    出版原创力的逆向思维

    相比其他人的观点,李人凡将自己的观点称之为“关于原创力的一点另类思考”,他批判性地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内地出版界每年出书近30万种,究竟有多少是具有原创性的经典?李人凡认为,出版需要批判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只有秉持这种精神,才能进行真正的原创力探讨。

    从定义的角度,李人凡认为,原创力就是在原有事物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引发新思考。原创力在当前社会急剧萎缩的原因在于智慧生产力枯竭。他指出,出版原创力来自于资源的积累和挖掘,进而转化为智慧生产力。然而目前的学术界和出版界大多心态浮躁、追求快速成品。李人凡引用北大教授陈平原的一句话说:“学术生产力赶不上出版生产力、赶不上读者消费力。”

    李人凡认为,目前出版界的评判标准存在的问题是:硬指标都是以利润、码洋为评判标准,而不考虑是否生产有社会影响力的图书,这就造成了出版行业唯利是图的现象。李人凡建议,大众应该是具有“求智”精神的群体。但是在处于缺乏追求原创冲动的“反智”状态下,这种被污染了的智慧氛围是阻碍原创力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9月6日)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