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 为“三个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提供服务
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简介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科研处|发布时间:2010-10-01|文:
(一)服务“世界城市”和“三个北京”建设的需要
印刷包装业是政治文化建设和城市经济建设的主要支撑,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 “低碳经济”与“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关系密切,已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包装安全型城市的重点和保障。
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城市建设,促进北京印刷包装都市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计划,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2009年3月北京市颁布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旨在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的地位和综合实力。通过实施“科技北京建设工程”,将首都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在2009年6月17日北京市委召开的“推进首都现代化建设,振兴都市型工业”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着重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都市型工业发展,利用北京文化中心的优势,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把北京建设成高端印刷中心。”
2009年11月,由北京市发改委与经信委联合制定的《北京市调整和振兴都市型工业实施方案》等五大产业振兴方案正式出台,2011年北京市力争实现都市型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并力争印刷包装、工艺美术、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四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和在都市型工业中的比重均达到80%以上。同时形成印刷包装、食品饮料、服装纺织等产业链合理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印刷包装都市产业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工业技术振兴计划”已将印刷包装列为重要发展领域,这具有符合都市环境要求、满足都市消费需求、传播都市文化、解决都市就业的特点,而且为都市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市对绿色印刷包装高度重视,2010年6月11日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的《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明确将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列为加快实施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
(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北京印刷学院发展的需要
作为亚洲唯一一所印刷高等学府,北京印刷学院是一所具有以印刷、包装、设计、出版为主要特色的北京市属高校,由北京市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绿色印刷包装主题,以“立足北京、服务首都、贴近行业、面向全国”为办学宗旨,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基本形成了“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研究基地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国内外印刷高校中,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和综合实力。
学校现有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印刷装备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等4个北京市级重点科研机构。在绿色制版技术、绿色油墨、绿色印刷装备与工艺、绿色包装材料、绿色物流技术等方面,已形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信息记录材料及技术、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环保型功能包装材料、印刷电子技术、印刷图文处理技术及色彩管理、印刷机动态设计与测试、印刷机典型机构特性研究、数字水印与版权保护、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期刊研究、版权贸易研究、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创意文化产业研究、印刷史出版史等研究领域和方向上已形成较强的研究力量和研究基础。
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印刷、包装、设计、出版为特色的高校,其学科和专业设置涵盖了绿色印刷包装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在北京市支持下能很好地吸引、联合、组织北京地区绿色印刷包装产学研的相关资源,如中科院化学所(中科纳新)、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北大方正、北人集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家新媒体基地等,搭建国家级绿色印刷包装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更好地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功能定位与建设目标
(一)在北京市相关委办局支持下,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研发资源和力量,建立科技成果孵化、转移、产业化体系;搭建国家级印刷包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科研与产业完全融合;将研究院建成“绿色印刷包装关键技术研发基地、成果推广和转化示范基地、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二)承担国家、北京市委办局以及大型骨干企业的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加大在京科技资源的整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企业化运作,转移一批专利、转化一批科技成果。
(三)以“需求拉动、校企合作、替代进口”为目标,建立2~3个创新型企业,培育领军型企业。
(四)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研发机构和研究方向。联合北京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共建5个研究所(研发中心);建设“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
(五)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体系,为“三个北京”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推动北京印刷包装都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建立院士工作站、特聘教授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立绿色印刷包装高级人才培训基地、国际印刷包装合作与交流中心,培养一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化能力的成果转化推广人才;吸引和聚集一批绿色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七)联合社会资源,组建“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展绿色印刷包装关键技术研发,突破绿色印刷包装发展瓶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有机循环,促进产、学、研、用有效结合。
三、主要研究方向
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关键技术为研究重点,实现研究方向、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和有效对接。
1.绿色制版技术:绿色纳米制版技术、免化学处理热敏版材、热敏CTP版材开发、版材涂布技术、水溶性热敏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水溶性红外增感染料的制备 。
2.绿色油墨:水性油墨、紫外固化油墨、可食性食品印刷油墨、防伪印刷油墨的制备及产业化。
3.绿色印刷装备与工艺:印刷机稳定性及可靠性技术、智能化机械创新方法及自动化、绿色印刷工艺、数字化工作流程及数字资产管理。
4.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材料、可降解保鲜包装材料、天然资源型食品安全包装材料、软包装材料纳米改性技术、等离子体制备功能薄膜及表面改性技术。
5.绿色物流技术(待时机成熟):环保型物流箱优化设计与制造、物流装载模式优化设计、货架寿命预测、射频电子标签(RFID)关键技术及制备,包装废弃物回收及再生利用技术。
四、机制体制创新
研究院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吸引、联合社会资源,在新体制机制下,建立技术、成果、转化、投资有机融合的整体运行管理体系,实现科技项目从申请、运行、结题、技术孵化与推广全过程一体化开放式管理,力争建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研究院实行专兼职结合的科研队伍和职业化管理队伍新型机制。对内负责全校科技和产学研全程管理工作,对外建成与行业和地方进行实质合作的条件平台和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载体;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将顶层设计、重点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科研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孵化有机结合;按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政策,实行人才、知识产权转化激励机制。
1.管理体制
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行。理事会由北京市主管或相关领导担任理事长,成员包括北京市委办局、北京印刷学院、大兴区、相关合作院所、企业代表共同组成。负责研究院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事项决定及运营监督。
设立战略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提供战略发展、科技顾问咨询。
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拟成立的大学科技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机构。通过企业化运作,实现科研与产业完全融合。研究院的建设与企业孵化平台、高端人才引进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紧密结合。强化基础研究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引领,突出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强化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建设与科技项目规划的融合,实现平台与项目互动。
2.机构设置
研究院内设3个管理部门:技术转移与孵化中心、项目管理与经费结算中心、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办公室。5个研究所(研发中心):绿色制版技术、绿色油墨、绿色印刷装备与工艺、绿色包装材料、绿色物流技术研究所(待时机成熟)。1个公共测试中心。
3.人才激励机制
(1)专兼职结合的科研队伍
研究院将实行专兼职结合的科研队伍,围绕重大项目,形成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式人才汇聚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来研究院工作或开展合作研究,组建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 设立专职科研岗:学校在编教学科研人员将通过“专职科研岗”,被研究院聘为专职研究人员,纳入研究院考核管理,专门从事研发工作;从事专职研发和产业化的正式在编人员,在研究院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选择重新回到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面向国内外聘任优秀人才,特别注意吸引、聘用高端人才来院工作,并实行新的职称评定标准。
- 外聘兼职研究员:学校和研究院将外聘一批在绿色印刷包装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专家来院工作。队伍的构成体现官产学研的结合,体现北京绿色印刷包装的发展需求。
- 研究院实行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 研究院将采用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办法。
- 研究院享有充分的人事权,专职科研岗、外聘兼职研究员的聘任由研究院认证决定。
(2)职业化管理队伍
校内在编人员实行岗位聘任,外聘人员实行合同聘任。
4. 知识产权转化
五、近期主要实施内容
1.承担国家相关部委重大项目3~5项;
2.承担北京市产业化项目2~4项;
3.承担绿色印刷标志认定、印刷环保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4.与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合作共建研究所(研发中心):
(1)绿色制版研究所
(2)绿色油墨研究所
(3)绿色印刷装备与工艺研究所
(4)绿色包装材料研究所
(5)绿色物流技术研究所
六、政策支持
北京市、大兴区、学校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配套经费与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