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聘请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担任讲座教授
信息来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人事处|发布时间:2010-11-01|文: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人事处
10月27日下午,学校在教A楼报告厅隆重举行讲座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聘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担任我校讲座教授。校党委书记郑吉春、校长曲德森、党委副书记郑文红、校长助理许文才出席聘任仪式,人事处处长史国敏、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杨义先教授、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了聘任仪式。聘任仪式由乔东亮副校长主持。
乔东亮副校长首先介绍了孙逢春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曲德森校长代表学校向孙逢春教授颁发了聘任证书,并对孙逢春教授加入我校表示热忱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杨义先教授代表二级学院对孙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杨义先院长引用了拿破仑的“狮子与绵羊军团”理论,强调了团队领军人物的重要性,并向与会人员汇报了他上任以来举行的一系列座谈会所取得的进展,希望孙教授能够带领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创造新业绩,拓展新空间。
孙逢春教授对接受我校讲座教授聘任表示深感荣幸和由衷高兴,他在感谢学校给予荣誉的同时也表示深知“一份荣誉一份责任”的道理,决不辜负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信任,竭尽全力,和大家一起做好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并对我校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表示认可,对下一步做好学科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做好规划、凝练方向、汇集队伍、构筑平台,科学研究一定要瞄准国际前沿技术,瞄准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
最后,郑吉春书记讲话。他指出,孙逢春教授在其领域内是领军人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此次聘任是我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希望大家能够谦虚地向孙逢春教授学习,努力营造更好的教学科研氛围。针对我校的高层次人才建设工作,郑书记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建设工作;第二,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促进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要完善制度,努力营造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良好环境。
聘任仪式结束后,孙逢春教授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为题,结合他所参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60周年国庆阅兵的切身体会和经验,为在座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生动的学术报告,令大家受益匪浅。
附:孙逢春教授简历和主要学术成就
孙逢春教授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84年获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赴德国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89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车辆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理工大学振动实验室副主任、主任,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专家、北京市科技奥运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第七、第八和第九届政府顾问。兼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孙逢春教授在车辆电传动、车辆动力学等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先后获得了众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包括: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GM “中国汽车成就奖”二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申报发明专利39项,授权15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被EI收录94篇,出版著作9部。
孙逢春教授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