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报》印刷人才培养向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转型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时间:2012-07-25|文:王勤
现今印刷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浪潮的冲击,要适应产业的变革升级,印刷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与之共同快速进步。近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走进了被誉为印刷业“黄埔军校”的北京印刷学院,学校自身也正经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校长王永生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行业在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也同样需要转型。他建议印刷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产业链全覆盖为依托,培养立足于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也要求高等院校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方面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转变需内外并举
虽然印刷产业升级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但是王永生对单靠市场驱动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说法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内外因皆重要。学校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诱因不同,有外部因素影响也有自身发展的内因所致。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近十年来,经历了高等院校发展的转型,随着国家经济与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刚开始仅满足于行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到当下对人才提出不同层次的需求,学校内部也产生了转型的动力。
王永生认为,当今印刷包装产业从铅字印刷到胶版印刷,再走向数字印刷,产业技术不断升级,在激发出对行业领军人才需求的同时,对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数字出版、动漫、设计艺术等文化创意产业也均表现出了对高端人才的亟需。也正是为了满足这种人才的需要,学校根据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制定了《北京印刷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到2015年学校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目标,同时制定了未来五年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培养立足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记者提出的关于目前国内印刷相关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的问题,王永生回答道,国内有很多院校都有印刷包装专业,但集合了印刷工艺、机械、控制、包装、设计艺术、出版等围绕印刷包装产业链上所有相关专业的全能型特色院校却并不多。大多数院校都局限在其中某一个或几个专业,而为行业培养集合包装印刷全口径的复合型人才的院校只有北京印刷学院一家。
王永生说,“我走访过印刷较为发达的长三角洲地区、珠三角洲地区的众多印刷包装企业、出版集团、印机装备制造企业,我感觉到目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两类,一类为技能型人才,另一类为在未来行业转型升级换代中能够提供高端研发能力和技术支撑的领军人才。而印刷类高等院校应将满足后一种人才需求作为当下更重要的任务。”同时,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要更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数字技术,设计艺术、出版新知识、印刷包装高端新技术的培养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高端人才。
王永生特别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对民族制造技术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举例说,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印刷机械制造的民族品牌虽已有巨大进步,但能够与国际知名巨头相抗衡者微乎其微。而印刷类高等院校应当以培养提升民族制造能力的人才为己任。“我们要培养的是制造型人才,而不仅仅是会使用国外设备的使用型人才。”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学校的转型去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研究队伍水平、学科品牌水平,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通过政产学研用促进学院转型
谈到目前制约印刷类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最大困难,王永生说,印刷类院校过去的办学大都集中在专业建设的层面上,目的是办好专业、办好本科生,这导致了目前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这也是目前制约学校转型中最大的障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平台支撑,提高办学层次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学科水平上去了,引进了高端人才,才能培育出高水平人才。
北京印刷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克服困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现在已卓有成效。学校积极利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吸引院士、学者、教授等高水平人才到学校工作,来提升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8月,北京印刷学院抓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高校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契机,获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六个建设项目中唯一的市属高校。研究院集科技研发、技术转化、大学生科技园及大学生创新创意园为一体,两年来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高校依托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协同创新、服务行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开展令学校实力愈加强大,为学校在校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载自《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2年7月25日 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