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八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隆重召开
信息来源:新闻出版学院|发布时间:2012-09-03|文:衣彩天 编辑/王新营
2012年8月30日-31日,2012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八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作为2012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的专业论坛活动之一,以“促进我国出版传媒业的数字化发展、增进数字出版及新媒体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推进网络编辑及数字出版的专业研究”为宗旨,吸引了来自全球业界、学界代表及全国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共150余人参与。
本次会议由北京印刷学院、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联合举办,由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承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和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作为BIBF主办方为本次会议提供了大力支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先生出席了本次会议的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陪同出席的还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先生、副司长赵秀玲女士。
王永生校长致辞
开幕式由北京印刷学院蒲嘉陵副校长主持,校长王永生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他首先向莅临本届国际学术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北京印刷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领导、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表示,今后北京印刷学院将继续重视并加强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努力为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邬书林署长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先生发表重要讲话。邬书林首先回顾了十多年来数字革命在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三个领域给出版业带来的全面变化,认为新技术的革命对出版行业而言是一场幸运,不是灾难。出版业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地位更重要。他号召我们要抓住出版的基本功能不放,始终保持朝阳产业的势头,更专注地把出版工作搞好;他认为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政府对出版、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显著,许多远景都写进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之中,我们对文化发展,对未来的出版业,特别是数字出版充满信心,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蒲嘉陵副校长主持国际学术论坛
开幕式后的国际学术论坛由蒲嘉陵副校长继续主持,来自全球的业界、学界的六位重量级代表分两组依次做了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
第一部分,实践者的声音。剑桥大学出版社全球首席执行官彼得菲利浦斯先生以“数字出版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题,从英国及剑桥大学出版社建设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数字出版与文化产业互相促进的关系。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销售执行副总裁茱丽·安瑞特以“数字出版的发展––施普林格变身为电子出版商”为题,向大家全面展示和介绍了施普林格在数字化时代的华丽转身。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刘伯根站在图书版权的角度,详细讲述了“数字出版与国际传播”的关系及发展前景。他提出:数字出版在国际传播的影响和特点一是跨地域,二是即时阅读,呈现出存储海量化、需求专业化、渠道多元化、客户多样化,向专业化服务转变等特点。数字化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文化生产方式,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传统出版行业;数字出版不是出版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因为它更便于国际传播,并产生国际影响。
第二部分,理论者的思考。韬奋基金会理事长、我校新闻出版学院院长聂震宁先生以“数字化转型与阅读文化重建”为题,生动论述了阅读与文化在数字化转型中重建的重要性。他提到数字化给大众阅读带来很大变化,包括阅读方式,既有快阅读,也要提倡慢阅读,要有深层思考、独立选择、价值取向。英国出版商协会CEO理查德·莫里特以“版权贸易及其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介绍了版权贸易的历史演变与今日现状。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教授详细论述了“传统出版的数字转型之路”,他认为数字出版不仅仅是对传统出版的模仿、扫描,数字出版的本质在于对内容的深度加工、精细分类、广泛传播、对口服务,而不是简单的电子化和屏幕化;未来的数字出版将呈现大投入、大整合、大平台的态势,而“云出版”将成为数字出版变革的加速器。
参会领导、代表合影
在31日的会议上,来自业界和学界的近五十位代表分组进行了大会交流,与会代表对此次论坛嘉宾高质量的发言做出了高度评价。本届会议得到了《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知识产权报》、《新京报》、《北京晚报》、《出版参考》、《中国出版》、《中国社会科学》、《经济》、新浪网、腾讯网、爱网编、中编网等十余家媒体的关注与支持。
(审核:张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