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四中全会】学习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思政课程改革
北印召开“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专题座谈会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4-11-05|文:曹文露
“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作用,以及教育教学的效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专题座谈会,就是学习贯彻落实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从培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11月5日,在学校第一会议室,党委副书记赵盛伟在主持“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专题座谈会时谈到。党委书记刘超美,副校长王关义,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负责人,社科部部分老师参加座谈会。
北印召开“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专题座谈会
社科部主任房宏婷对社科部工作进行了汇报,通过思政课教改研讨会,通过对20多所京内高校、10多所京外高校的调研,社科部坚定改革信心,并与其他高校加强了联系。社科部提出通过“进课堂”、“进科研”、“进师生头脑”,“理论灌输变为以理服人”、“传统讲授变为互动参与”、“单一教学变为上下互动的有机结合”,“内容具体化”、“载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的思路。
社科部教师发言
以“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及改革思路”为题,社科部书记施节敏通过讲解《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见》主要精神,强调了加强对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的重要性,包括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通过调研和总结,以及针对学校具体情况,施节敏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方案。
社科部教师周艳敏、杨英健、李益波、孙兰友等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党委书记刘超美总结讲话
刘超美谈到,此次会议是学校党委贯彻落实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社科部的调研下了功夫,动了脑筋。在此也对思政课改革提出四点要求:
第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智育、德育的重要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纳入司法考试必考范围。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刘超美说:“要切实发挥一课堂二课堂在引导人、改造人、塑造人中的地位和作用”“社科部老师在学校培养人才的作用当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思政课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社科部教师要理直气壮,要有强烈自信。”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具有北京印刷学院特色的思政课改革的思路和方案。北印的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都要紧密结合国家整体要求,同时体现北印特色。
第三,结合学校实际,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思政课的兼专职队伍。形势与政策课归属问题,要结合学校历史和现实实际,在达到国家要求课时的基础上,以取得实效为原则;社科部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要保证形势政策课的时效性。
第四,社科部负责,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配合,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结合学校实际以及上级有关精神,特别是四中全会关于法制建设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研,征求有关职能部门征求意,形成形势与政策课改革方案,提交党委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