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教学工作推进会
信息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15-11-12|文:林聪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1月10日,教学工作推进会在学校多功能厅召开。校长罗学科、党委副书记彭红、副校长王关义出席会议。学校教学例会成员,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教学督导组长,各专业负责人,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负责人等共计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田忠利主持。
学校召开教学工作推进会
王关义对近五年的教学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和梳理。他指出,五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将以往不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改为每年召开,从而使研讨教学工作的会议从制度层面固化下来;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逐渐清晰,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学校历史上形成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加强教风、学风和教学管理科学化,实施了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学业深造行动计划、创新教育行动计划等行动计划,从英语四级通过率、考研率、校内学生评价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等方面着力;各项教学改革有序推进,不断推动创新教育行动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层次办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强化督导环节、实行交叉监考、规范转专业等;学校教学领域标志性成果连续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北京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学科竞赛等高水平竞争性奖项方面实现突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校进入全国毕业生薪酬前100名行列,学生设计的青奥会吉祥物"砳砳"、中国志愿者协会标志"棒棒"、青海湖吉祥物"蓝嘟嘟",广东、河北以及台湾高校师生来校访学均映衬出学校人才培养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存在教风、学风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老大难问题,工程教育专业国际质量认证、生源变化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等不少新的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他还表达了自己对教学工作一如既往关注的愿望和对教学口同仁对自己工作支持的感谢。
王关义总结五年来的教学工作
教务处副处长姜东升汇报了学校近三年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考研率以及学科竞赛的情况。外语部主任张舍茹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开展的大学英语四级和考研英语提升措施。基础部副主任赵志强介绍了提升学生数学类课程成绩、数学实验班以及考研数学辅导班的情况。教务处副处长王巍分析了学校近年来毕业率、学位获得率及学校开展学业警示的相关情况。
姜东升(左上)、张舍茹(右上)、赵志强(左下)、王巍(右下)介绍相关情况
彭红肯定了学校各部门特别是教学口攻坚克难、细致入微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希望各部门能够继续保持优良作风,推进下一步的教学工作。随后,她介绍了学生工作推进会的情况,要求各部门要认真领会罗校长在学生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引导学生把学习放在首位,带动学生全方位成长。彭红还针对社科部思想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以实践为突破口,以学校特色为依托的改革思路,并提出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要围绕中心,通力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
彭红讲话
罗学科认真听取了上述汇报后,强调了教学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他指出,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急剧转变,使得固有的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化生源结构严重不适应,高校单一培养模式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需求不适应。针对这些问题,要遵循"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关心学生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关注学生的学业基础差异,设定多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并能够让老师和学生成为北印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实现北印美好的未来。
罗学科介绍了在原工作单位开展的教学改革和思考。他强调,面对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学业基础存在显著差异的现实问题,推进"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育人体系,建立分类成才的培养目标,分层、分流的教学体系,建立人性化、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以考研工作和英语教学工作为抓手,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提高全国大学英语四级首次通过率和学生的考研率,提高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加强学生国际化服务的能力。重视学生实践教学,以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坚持每年对生源进行统计、详细分析,为"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提供科学依据,实施大类招生,满足学生专业需求,提高学生报考专业的满意率,并千方百计提升生源质量。
罗学科讲话
罗学科指出,教学工作永远是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永恒的追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全体教职员工要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教学工作做实做细,推动教学工作在"十三五"期间上水平、上台阶,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对学生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指导和帮助,多倾注一些关爱,助其成长成才,为国家社会经济和新闻出版行业大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