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书林做客第13期出版大讲堂
信息来源:新闻出版学院 科研处|发布时间:2015-11-19|文:谭锐
11月19日下午,“出版大讲堂”第十三讲主题报告会在北印综合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作题为“二战以来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启示”的讲座。学校党委副书记彭红出席,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新闻出版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了活动。报告会由校长助理张养志主持。
出版大讲堂现场
邬书林认为,当下包括出版在内的世界文化产业正在受技术革命的影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个革命性的变化,除了产业自身由于技术进步、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之外,从学术研究角度看,是二战以来文化本身的发展、文化研究、学术研究的进展推动所致,而产业拉动和世界各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交往甚至斗争,也是助推器。在讲座中,他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分别为“世界文化产业的现状和二战以来发展的回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态势”,“准确把握文化的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邬书林作讲座
他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比当下要热得多,这个状况主要有四个趋势或者四个原因拉动。趋势一: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冷战结束,文化在结束冷战推动苏联解体发挥过巨大作用。文化热起来首先是从政治上热起来,由于世界政治版图变化,把文化的历史作用提到空前高度。趋势二: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文化产业之间的并购越来越频繁。趋势三:美国人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技术有了革命性进展,文化的传播方式、影响方式大大突破了原来时空的概念,从资本转向了数字,从网下转到了网上,文化的传播速度、文化影响力快速提升,文化的技术因素又受到世界普遍关注。趋势四: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的边界随着技术的进步日益模糊,文化与政治相互作用,日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与经济交融,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中已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文化传播的速度和方式日新月异,文化与政治、经济科技的相互作用,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形成这些趋势的原因有五点值得关注:一是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和深入,是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前提和学术根基;二是文化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结合,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迅速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三是政府和社会的规划和引导是推动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四是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文化知识与传播的版图,从事知识传播和知识生产的人越来越多;五是综合运用文化的力量、政治的力量来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有效方法。
在讲座后的提问环节中,邬书林和参会老师和同学就如何看待两岸的文化关系问题,出版产业的发展问题、知识生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邬书林简介:
邬书林,1976年11月加入共产党,1978年到1982年就读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到2001年任中宣部出版局干事、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1986到1989年就读中央党校青年干部研究生班。2001年到2004年任中宣部副秘书长兼改革办主任。2004年10月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党组成员。2013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2014年被北京印刷学院聘为特聘教授,任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