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召开首届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会议
信息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发布时间:2015-11-25|文:周妍
按照学校年度工作计划,11月25日下午,北京印刷学院首届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会议在综合楼会议厅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拓展国际合作,服务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张泽辉,北京市教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吉晓喆应邀出席会议。北印全体校领导、全体处级干部、四级岗以上教师、部分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许文才主持。
会议进行中
吉晓喆代表市教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为大会致辞,他指出,当前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实施内涵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首都教育正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应深刻理解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坚持大力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坚持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并重;坚持为我所用和双向互惠并重。
吉晓喆致辞
校长助理张养志作会议主报告。报告从学校"十二五"时期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回顾、存在问题与思考、"十三五"学校国际化发展思路、工作任务与措施四个方面展开。
报告认为,"十二五"期间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取得进步,但是对照建设"国际知名"传媒类大学的目标要求仍存在差距。学校应明确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思路、开阔国际化视野、引进国际化师资及高端人才、提高科研国际化水平、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留学生教育。在"十三五"学校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把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转变成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做到发展要有新境界,发展要有新理念,发展须有新路径。
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任务措施将从三个方面落实:
一是构建一个国际化的培养体系。树立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分认定、转换等制度。积极响应"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来华留学生的学历教育。
二是搭建一个国际化支撑平台。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国际化培养公共课程平台。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学校国际化推进工作管理办法。完善学校国际化办学组织架构,构建校内多部门协同,多环节保障,全方位支撑平台。加强外事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全员国际化理念。
三是组建一套国际化支撑保障系统,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保障体系,加大科研国际化的资源引进与成果激励,建立合作项目的综合评价保障机制,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
张养志作会议主报告
会上,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杨虹、新闻出版学院院长魏超代表二级学院分别发言,介绍二级学院近年来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汇报了国际合作交流的成果和经验。
杨虹(左)、魏超(右)发言
罗学科做总结讲话,他指出:一要认清形势,深刻把握传媒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数字媒体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支撑的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包括教育在内的全球范围内优质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明显加快。作为一所学科专业覆盖新闻出版全产业链的行业性特色高校,在"十三五"期间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双向国际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二要解放思想,科学判断传媒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及特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涵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跨国、跨地区流动。"十三五"期间,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深度会进一步拓展,传媒高等教育国际化将呈现如下趋势及重要特征: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教师国际流动将明显加速;教学资源跨国流动和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更加拓展。
三要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北印传媒教育国际化进程。必须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开放的视野创新办学理念,树立体现当代传媒需求特征、反映传媒人才成长规律、具有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必须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扩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适应,教师国际化素质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并重,集聚校内外、业内外、国内外传媒教育要素与资源,营造有利于协同育人的国际人才成长环境。
罗学科总结讲话
针对学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点研究和探索工作,罗学科提出:一要拓展视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要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体现办学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双向流动。三要创造条件,促进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四要研究问题,积极探索国际化的新领域和新方式。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把国际化上升到学校更名建设工程中的重要指标,把国际化作为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重要抓手,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促进学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