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趋势论坛在北印举办
循坏-两岸高等艺术设计交流展同期举行
信息来源:设计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17-06-07|文:张馥玫
6月6日,由北京印刷学院、国台办九州文化传播中心、中国印刷创意设计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两岸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趋势论坛”在北京印刷学院综合楼会议厅举行。“循环-两岸艺术设计交流展”在北京印刷学院图书馆同期开幕。
两岸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趋势论坛在北印举行
此次论坛两岸艺术设计教育者本着交流探讨的态度,就今天在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全球文化不断融合状态下,如何更多地思考本土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促进设计人才培养;如何使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有机融合,使本土的设计得以发展壮大,使中华文化在当代教育与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进行深入而卓有见解的论述。北京印刷学院校长罗学科、副校长田忠利,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秘书长张万兴,九州出版社交流文创部翟大为、赵亮,北京市台办晏庆峰应邀出席论坛。台湾亚洲大学视觉传达系讲座教授林盘耸,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林俊良,东方设计学院校长吴淑明、东方设计学院学务长何孟颖、东方设计学院方晓玮,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马泉教授、王红卫教授等多位两岸艺术设计教育家参加论坛演讲。北京印刷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燕山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呼伦贝尔学院等师生20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由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执行院长张彬主持。
罗学科校长致开幕词
罗学科校长致开幕词,他代表学校对到会领导与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他说:“北京印刷学院作为亚洲唯一一所印刷高等教育学府,已经形成了以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为专业特色的学科群;设计艺术学院在28年的发展进程中,率先开设了国内第一个印刷美术设计专业、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网络艺术设计专业,学院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称赞。他期待此次活动汇聚众智,促进两岸院校和设计家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沟通、交流与协作。”
罗学科校长与吴淑明校长交换合作协议
罗学科与吴淑明分别代表北京印刷学院和台湾东方设计学院签署了两校长期合作协议,期望两校能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提升办学水平、共创合作成果。在随后展开的论坛中,各位演讲嘉宾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当下两岸高等艺术设计发展的状态及未来做了深入的阐述,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林盘耸作《人才是根本——台湾文创产业人才培育计划解析》主题演讲
来自宝岛台湾的资深华人设计家林盘耸先生作了《人才是根本——台湾文创产业人才培育计划解析》为题的演讲。他介绍了从2003年以来台湾对文创产业的推动举措和顶层式规划与执行的项目。他认为,台湾高等设计教育中最核心的论题便是对于人的培养,这也是台湾文创产业赖以发展的根本,设计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他从“人、从、众”三个层面探讨人力资源培育的目标层次,介绍了台湾文创产业人力资源教育政策的结构策略,从“创意、创造、创业”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台湾“大学校院艺术与设计领域人才培育计划”。林教授非常重视两岸的设计教育交流,建议给予“大力”,推动两岸设计教育的发展与设计交流,形成更大的成就。
曾辉作《大设计思维与设计教育》主题演讲
曾辉以《大设计思维与设计教育》为题,介绍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发展脉络。他认为大设计思考是与民生融合、产业带动、国家美学提升相结合的设计思考,创意设计应与各领域的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他以生动的案例来佐证设计思维的相关课程应在不同层次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应在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设计需求环境中,拓宽思维的宽度、广度与深度,打破思维边界,利用跨界思维解决设计教育与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传统非遗的现代设计转化为例,提出设计消费的概念,期望通过设计搭建更加美好的社会。
循环—两岸高等艺术设计交流展开幕
下午,“循坏-两岸高等艺术设计交流展”开幕式在北京印刷学院图书馆举办。展览汇集了两岸四校师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100余件设计作品,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两岸师生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对时代的关注、对未来的向往、对传统的思悟。北印设计艺术学院执行院长张彬主持开幕式。他讲到,两岸的设计教育各有特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两岸设计教育都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但都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自身多元一体、有丰富特色的文化特性。
林俊良作《台湾师大与台湾美术设计发展》主题演讲
在下午的论坛中,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林俊良院长首先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台湾师大与台湾美术设计发展》。他回顾了台湾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台湾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对整个台湾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他认为,作为台湾地区较早开设艺术系的学校,台师大艺术学院的发展历史也是整个台湾地区美术设计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林院长还介绍了1991年成立的“台湾印象海报设计联谊会”(今“台湾海报设计协会”),这一组织将台湾地区的设计影响力推向了国际。最后,林俊良院长介绍了台湾师范艺术学院学生的文创设计作品,并以此为据,强调设计从业者具备跨媒介能力的重要性。
马泉作《设计的另一种价值》主题演讲
马泉作了题为《设计的另一种价值》的演讲。他强调“个人发展不应有‘界’的概念”,主张创新价值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统计数据展示了中国艺术教育现状,当前我国艺术教育存在学生基数大、新兴产业关注度小的问题。他以此为依据并举例提出,设计创意的本质是设计一种链接、一种需求、一种共享,甚至一个市场。回归到艺术设计教育中,专业体系的划分是否科学,其关键在于课程内部结构是否被打通。最后,马泉教授总结了设计创意的价值,认为基础与传统的设计价值在于服务价值,关键在于设计服务;创建价值的关键在于制造体验,而非跟进体验。
何孟颖作《艾雪的奇幻视觉艺术与应用》主题演讲
何孟颖先生介绍了东方设计大学的院系设置及学科划分,作了主题演讲《艾雪的奇幻视觉艺术与应用》。艾雪(又译为埃舍尔)及其作品是何先生长期以来的研究主题,他将艾雪的版画作品分为四大类,详细介绍这四类作品的特点和代表作,并用动画形式拆解这些作品,生动直观地说明艾雪利用图案营造的奇幻世界。最后,他介绍自己受到埃舍尔启发而做的作品,为设计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较为细化的思路。
王红卫作《我的书籍设计观》主题演讲
书籍设计家王红卫作题为《我的书籍设计观》的演讲。他以多年的书籍设计教育实践为例来谈中国的设计教育。他首先强调设计行业要重视本土文化和历史,主张视觉传达的核心是“形”和“意”。介绍了书籍发展的历史,强调当今善本修复与收藏的意义。而放眼当代书籍设计,王教授认为我们应该首先明确书籍设计的本质,即阅读;明确大书籍的概念,知晓书籍设计在整个出版系统中的位置;明确书籍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即意境和完美的阅读体验。王教授还介绍了近年来他和他的团队的设计作品,传达出纸质书设计的新思路,即艺术品收藏书籍的策划与设计。他鼓励实验性和概念性的书籍设计,强调调研的重要性,主张做书要做出书的思想与书的气质;认为教师无形的鼓励对于学生的持续性创作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彬主持论坛
张彬最后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论坛让两岸这么多当代颇有影响力的设计家齐聚北京印刷学院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各位嘉宾的演讲精彩纷呈,代表了当下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不同学术观点。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学特色鲜明,应随着国家、北京市和学校的整体战略踏实行进,要特别把握传媒方式的变化,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既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更要聚焦于以移动网络、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领域,让北印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长足前进。
本次论坛与展览由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承办,是“2017设计艺术学院学术周”的系列活动,也是毕业季学术深入交流活动之一。活动促进了学校与台湾和国内高水平艺术院校的学术交流,提升了北京印刷学院在设计艺术教育领域的前沿性、创新性与国际性,增加了学院在设计艺术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学校港澳台办主任马韩增、信息机电学院执行院长李业丽、设计艺术学院书党委副书记史民峰(主持工作)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得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晨报、信报、《艺术与设计》杂志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