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暑期赴延安理想信念、党史党性教育培训活动纪实
信息来源:教师工作部|发布时间:2018-07-30|文:周卓 张李凌
按照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党委教师工作部带领新入职教师、新晋高级职称人员以及管理骨干等32人,于7月21日奔赴延安,开展理想信念、党史党性教育培训活动。
罗学科讲党课
北京印刷学院校长罗学科以"牢记使命 奋发有为 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出版传媒大学而不懈奋斗"为题,为本次培训班讲授了党课。他说:"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创办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对高等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指出,延安是中国红色新闻出版业的摇篮,北印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出版事业息息相关,在办学六十周年之际,来延安革命旧址参观学习,对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传媒人才培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他要求参训学员珍惜学习机会,立足岗位,做弘扬延安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切实把延安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并用以引领和指导工作实践,更好地为党的文化出版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纪念馆
巍巍宝塔山,潺潺延河水。通过近距离接触圣地延安,深入到革命前辈战斗工作过的旧址,体悟"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宝贵精神遗产,大家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学员集体朗读《为人民服务》
本次培训教育活动采取了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实地参观和仪式教育等多种形式,将延安精神的学习体悟贯穿始终,从追忆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到实地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再到交流学习心得将延安精神和北印传统结合,参训学员都表示此次教育培训收获丰硕。
追寻初心,不忘红色基因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参训学员聆听的第一堂专题讲座,由延安大学惠晓峰教授主讲。她从"落脚安家"、"延安岁月"和"转战陕北"三个历史阶段回顾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奋斗历程和辉煌业绩。通过对历史事件生动的讲解,全面再现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历程。她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理论上的智慧和政治上的勇气"。
惠晓峰讲党课
追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足迹,学员们参观了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通过实物再现、图文讲解和现场解说,体会延安的生产生活、工作战斗、培育人才等艰辛历程;透过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过的破敝窑洞和简陋的生活用品,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激情;从枣园的主席旧居到杨家岭的会堂,从王家坪的总理纺车到凤凰山的红色电台,在这里诞生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思想名篇,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实践中探寻真理的历程。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抗大纪念馆、新闻纪念馆和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全体学员通过参观一系列影像、文字、报刊资料以及雕塑、绘画、歌曲等艺术作品,跟随现场讲解逐步将以往碎片化的党史知识系统化,进一步领会延安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领会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次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尚公去私’的担当精神是一致的。"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肖丽表示她从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中汲取了真理的力量,接受了精神的洗礼。
在抗大纪念馆,学员们重新认识了这所堪称中国共产党教育史上奇迹的"窑洞大学"。其在办学九年间培养了十万英才,"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抗大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学员在战争中学习,肩负着民族救亡和民族解放的任务。从毛泽东主席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中,参训学员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对正确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的坚守。
学员参观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人民解放军很多高级将领都是从抗大这所红色熔炉成长起来的,这里走出了许多年轻的军事统领。"新媒体学院副教授袁佳联认为,在任何年龄都要有所作为,作为教师,弘扬抗大精神,就是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就是抗大精神的最好的诠释。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宝塔山上,面向鲜艳的党旗,参训党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以重温入党誓词的方式感怀革命岁月、坚定革命信念,对新时期的党员是一次初心的追寻、灵魂的淬炼。"人事处处长、教师工作部部长杜明芳表示,共产党员在新时代要有新担当和新作为,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学员重温入党誓词
怀着对延安革命时期牺牲先烈的崇敬之情,全体学员向"四八"烈士陵园敬献了花圈。这里长眠着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以及新四军军长叶挺等13位烈士,他们于1946年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遭遇空难,烈士陵园里还有在延安时期牺牲的张思德等烈士。
学员向烈士敬献花圈
张思德是长眠于此的普通战士,但他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无数共产党人。在曾经举行张思德追悼会的凤凰山下,全体学员聆听了延安大学杨延虎教授讲述《张思德精神》,他着眼张思德的生平,为大家阐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通过再一次重温朗读《为人民服务》这一经典名篇,大家对"张思德精神"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和精神实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现场授课《张思德精神》
奋发有为,感悟梁家河"大学问"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十五岁时插队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参训学员先后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旧居、知青沼气池等地,聆听了延安大学王东维教授讲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过"四关"、抓生产、修沼气,扎根群众,为人民办实事的事迹。
学员参观梁家河
"习近平插队期间白天干活,晚上看书,每天都坚持读书至少四个小时。"王教授讲述道:"从北京到梁家河,生活条件有着天壤之别,在梁家河艰苦的岁月中,习近平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列经典,表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追求。"
通过现场展示的实物、图片和文字,参训学员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和务实担当的品格。"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同一片黄土地上,追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岁月,对新时期的年轻人坚定理想信念、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非常有指导意义。"机电学院青年教师窦水海表示,梁家河精神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勇于担当、牢记使命,立足自身工作岗位,为国家贡献青春和力量。
知行合一,传承延安精神
在参观学习之余,人事处联合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以"传承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会。"中国共产党在峥嵘岁月里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就要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奋发,有情怀、多干事,将个人的理想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杜明芳在交流会上表示,通过交流学习座谈的形式,希望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凝聚正能量,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传承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交流会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杨丽珍教授表示青年教师成长需要积累,要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用俗话说就是吃亏是福"。杨丽珍在学校工作三十余年,曾获得"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她希望"教师发展中心能够成为北印教师的家,通过提升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担当意识,增强荣誉感和归宿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倡导‘知行合一’,我理解的‘知’包括了知识和良知两个层面,知识就是专业技能,而良知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曾任学校党校常务副校长的赵贤淑从"备知识、备学生、备自我"三个层面向青年教师传授了她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此次寻找初心之行受益匪浅,让我真切深刻地感受了延安精神。作为青年人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奋发有为,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国际教育学院青年教师邢瑞雪表示,非常感谢学校为新入职教师提供的宝贵学习交流机会,自己要把延安精神贯彻于实际工作之中,作为年轻教师,要勇挑重担,为学校的发展、为国际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