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北印】机电工程学院事业发展巡礼
信息来源:机电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3-07-19|文: |编辑:曹文露 慈妍妮
编者按:五年砥砺奋进,五年踔厉奋发。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围绕大局全局书写奋进之笔,全面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出版传媒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千秋立志建伟业,北印青春正激昂。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学校即将迎来第四次党代会,为全面展示学校近五年事业发展成果和特色做法,全景式展现师生的初心使命和精神风貌,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奋进中的北印”学校发展成就系列宣传报道,旨在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团结广大师生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接续奋斗、勇毅前行。这一期,让我们共同回顾五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取得的发展成绩。
近五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机电工程学院团结带领学院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工作部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机电学科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开拓进取,不断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和育人机制体制,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努力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出版传媒复合应用型人才,推动学院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坚持党委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活动方式创新,引导教师党支部在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完善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同工作机制和交叉任职机制,不断丰富完善学生党建特色品牌“红帆”的内涵。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
一是加快新工科建设和传统专业升级。根据行业人才需要与新工科建设的本质,整合教学资源,改进培养模式,实施大类培养,突出学科交融,加强课程群建设。推进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新工科内涵发展,机械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工程新专业的高质量建设。
二是按照工程认证标准推进教学工作。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机械工程专业工程认证工作;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完善学院人才培养制度和体系,坚持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推动教师将科研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
组织教师参加机械类专业工程认证专题研讨会
三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大力推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工程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是完善学院的学科竞赛体系和指导机制,提升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率,提高学科竞赛层次与水平,促进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有效开展。在第七、八、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一等奖,其中1项获得北京赛区唯一推荐名额参加“中国好设计”评选。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五是教学改革成绩突出,获多项教学成果奖。“‘多元协同,多维赋能’的地方特色高校工程实践及三创教育体系构建”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创新设计方法的地方行业高校机械专业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机械设计” 获批国家线下一流课程。
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明确科研目标,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围绕印刷包装产业链上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在行业的转化应用。持续发布《北京市出版物印刷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升级指南》《长三角区域印刷业一体化发展升级指南》等行业发展规划报告,服务行业、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发布《北京市出版物印刷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升级指南》
二是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聚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行业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组建科研团队,搭建智能制造平台、智能制造验证平台、行业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智库。新增国家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综合实验室”省部级科研平台,省部级科研平台达到4个,新增实验室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5个,2022年获批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1个。
新闻出版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综合实验室揭牌
与华新(佛山)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平台
三是打造高质量标志性成果。聚焦研究方向,依托平台团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成果,力争在国家级项目和成果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机械工程学科水平提升。学院科研经费额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22年人均科研经费近20万。
王仪明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完善学科布局结构,形成团队、平台、研究生培养良性共振机制
一是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制定了“十四五”学科规划布局。在学院原有机械工程学硕基础上,成功申报机械专硕点,形成了机械工程学硕和专硕互为补充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招生总数翻番。积极推进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大数据与智能制造交叉学科的论证工作。
二是凝练学科研究方向。面向印刷包装新闻出版行业,聚焦行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立足已有研究优势,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建立学术团队与学科平台的良性共振机制。发挥学院特色和学科优势,搭建特色平台,打造特色团队,使得二者相互支撑。
五、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突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管齐下,以提高考研率、四级通过率、学科竞赛参与率为指标促进学院学风建设。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从制度层面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提高教师对“立德树人”的工作自觉,推进“三全育人”走深走实。
学生服务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等大型活动
二是以提高就业率为指标提升学院育人成效。进一步完善学院“全员促就业”工作模式,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开拓就业实习基地,提高就业辅导的精准性,提高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
开展红帆思想引领活动
毕业生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三是创新红帆党建育人新思路,构筑“理论+实践”“学习+奉献”“引领+提升”的“一体”“两翼”“四航”工作机制,提升学生思想建设和学业引领水平。注重以资深教师、杰出校友、行业专家为指导主体,扎实做好学生学业引领和人生导航。
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展会
六、引育并举,打造持续升级、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团队
一是构建学院教学与学术组织的矩阵,明确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组成的学科团队中具体的人才需求层次,有目标地引进人才,完善人才引进体系。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上升至57.69%,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有所改善。
二是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增强自身造血机能。实施“四力”提升计划:学术能力提升计划、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和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学院教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劳动奖章等省部级人才称号7人次。
李艳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王仪明获首都劳动奖章
七、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是继续深化学院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学院议事规则,健全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以激励和保障为重点、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形成结构优化、岗位明确、分配合理的人事管理与分配体系,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