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聚焦» 三严三实» 学习材料» 大言“提拔”当真不愧?

大言“提拔”当真不愧?

作者: | 发布日期:2015-07-10

    提拔与举荐,主体所处的方位不同。提拔者在上,是从上面把对象提拔上去的;举荐者在下,其举荐之对象能不能用,还得由上面去定——举荐只是提拔的一个环节。

    举荐贤能之才,被称为“荐贤”或“进贤”,举荐者首先得“贤”。孔子与子贡说“往之贤者”,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而不言“齐有管仲,郑有子产”,使子贡大惑不解。孔子反问子贡:是“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其实,管仲“为贤”,方能说鲍叔荐管仲为“进贤”。孔子的话,逻辑不够严密。但他更看重“进贤”者之“贤”,却是可取的。

    宋真宗时的宰相王旦即王子明,堪为有“进贤”之“贤”的楷模。宋史载,“旦凡所荐,皆人未尝知。旦没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荐云”。王旦从来不认为自己“提拔”了谁,从来不图所荐之人“报恩”,因而也从来不向别人透露自己“荐”了什么人,尽管他之所“荐”,几乎没有不被擢升的。此所谓“荐贤而不市恩”,与权相韩侂胄擅权之时结党营私,“宰执、侍从、台谏、藩阃,皆其门庑之人”,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选人用人,任何个人都只能说是举荐。只有在举荐或推荐的基础上,经过考核公示以及领导集体的票决,方能“提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程序却往往被弱化或形同虚设,才遂有实质上的领导个人之“提拔”。难怪时而听到有人说,S是A提拔的,他是A的人;Y是B提拔的,他是B的人。“群众满意的,一定要继续留在群众之中;领导满意的,一定要立马提拔到领导岗位”,这种戏言,就是对这种“提拔”的辛辣批评。

    领导者个人之“举荐”有赖于举荐人的道德素质与慧眼识珠。举荐人的视野都有局限,道德素质也参差不齐,既可以是光明磊落的王子明,也可能是拉帮结派的韩侂胄。王子明荐贤“皆人未尝知”只为“不市恩”,韩侂胄亦可用“皆人(除了当事人)未尝知”搞“团团伙伙”,变“举荐”为“暗箱操作”,变“举荐”为“突击提拔”。为让“群众满意的”早日走上“领导岗位”,人们对人事问题上的公开与民主之期盼也就格外强烈。

    迷恋那种“提拔”的,还总想以“提拔”维持威严。即使不在其位,仍想还谋其政。倘若其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往往脱口而出,说S是我提拔的,如今却忘恩负义;倘若其不正当作为受到抵制,更是满腹牢骚,说Y是我提拔的,现在反而恩将仇报。如此“大言”,当真不愧?

(摘自:《北京日报》201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