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赴福建省开展实践活动
信息来源:新闻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5-07-24|文:“言耕者”调研团 综合文旅中国客户端 |图:“言耕者”调研团|编辑:曹文露 张炜
7月12日至18日,作为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北京印刷学院“言耕者”乡村振兴调研团在学校团委、学工部、新闻传播学院班子的指导下,赴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开展为期一周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活动。
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组织开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言耕者”乡村振兴调研团从1680所高校的8013支团队中入选1000支重点团队。
教育部公布的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名单
由周婷、李宗泽作为指导教师,学生李济初为领队的10名实践团成员立足学校新闻传播学科专业优势,累计开展入户入营调研十余次,普通话教学、推普助力直播培训四场,拍摄推普乡村振兴短视频若干条,举办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文艺演出一场,与当地返乡青年联合开展2小时的公益助农直播,以大学生视角探索出一条“语言赋能+文化创新”的乡村振兴实践新路径。
团队赴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活动
叩响乡门,对话基层:田野调查摸清推普现状与需求
调研团一行走进福建省海拔最高行政村——周宁县著名的革命老区村紫云村,通过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村民语言使用情况及普通话学习需求。紫云村作为本地重要的红色文化村落,具有浓厚的方言特色和地域文化积淀。调研过程中,在村副主任郑承泽与宁德市乡村CEO虞一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聆听革命先烈事迹,感受语言在传承红色基因、传播乡村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团队开展村民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
团队采访了浦源镇党委宣传委员汤载群、政府干部兰育萍。汤载群分享了浦源镇“红领巾义务导游队”的推普创新实践——组织学生在鲤鱼溪景区为游客讲解,既锻炼普通话表达,也传播本土文化。目前,该队已拥有1000多名小导游,累计服务游客超50万人次。兰育萍介绍,浦源镇通过发放学习资料、返乡青年帮带老年人等方式推广普通话,同时推出租金减免、创业补贴、培训支持等政策,鼓励青年返乡创业,激活乡村经济。
团队采访浦源镇政府干部兰育萍、党委宣传委员汤载群
“孩子闯关,普通话也能玩着学”:数字推普走进夏令营
如何让普通话学习更有趣?在浦源镇云山小镇和溪坪村的中小学生暑期夏令营中,“言耕者”团队化身“小老师”,开展了多场寓教于乐的推普课堂,结合诵读经典、绕口令、你画我猜、萝卜蹲等互动游戏,引导孩子们主动学习。团队引入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指导、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提供业务指导、语文出版社与腾讯互娱社会价值探索中心联合推出的公益游戏《普通话小镇》,通过“闯关式”训练,实时生成语音分析报告,帮助孩子们纠正舌尖音、前后鼻音等发音难点,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仅有效激发了乡村儿童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用语言探索更广阔世界的种子。
团队普通话教学课堂
团队普通话教学课堂走进云山小镇和溪坪村的中小学生暑期夏令营
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普通话+直播”赋能产业振兴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直播带货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了帮助本地群众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更好推广家乡产品,团队开展了“普通话+直播”实践活动。7月15日上午在浦源镇政府会议室组织直播培训,面向政府工作人员、返乡青年及村民代表,讲解直播流程、主播表达技巧和话术规范,特别设置了绕口令训练和家乡介绍的模拟口播训练,帮助大家在互动中掌握标准发音,提升用普通话讲好周宁故事、推介当地特色景点与特产的能力。
团队开展直播培训
当天下午,团队在浦源镇鲤鱼溪畔的周宁县花鲤小镇人才驿站与本地返乡青年创业者福建海雾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徐仙仙、中级茶画师阮诗洋、自由职业者陈禹共同开展了2小时的“我的家乡我代言”直播实战。直播围绕高山海雾茶、茶画文化及地方特色农产品,现场演练直播话术、推广技巧,将培训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吸引众多线上观众关注,探索了“普通话+直播”与产业振兴的有效结合路径,累计获得点赞2.2万次。
团队进行公益助农直播实践
光影为媒,声画共鸣:新媒体矩阵讲好非遗故事
鲤鱼溪“护鱼习俗”是福建省非遗项目。为助力地方文旅发展,“言耕者”团队联合浦源镇党委宣传委员汤载群,发挥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特长,围绕鲤鱼溪代表性景点,策划拍摄普通话文化创意类短视频与H5。团队通过无人机航拍、同期声配乐、方言与普通话对比解说,推广“人鱼同乐”的生态理念。团队成员王天宇表示:“我们希望通过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对浦源镇非遗文化的关注,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团队制作普通话文化创意类短视频
“村晚”搭台,青春唱戏:文艺演出融通城乡情谊
活动最后一天,团队在紫云村共享舞台举办推普助力紫云“村晚”。节目涵盖AI红色诗歌朗诵《普通话中的中国模样》、周宁特色茶画体验、1987版《红楼梦》经典影视配音秀、相声《普通话——美食篇》、推普主题改编rap、吉他弹唱《晴天》、歌曲《你曾是少年》、绕口令挑战、舞蹈串烧等。同学们以青春活力和乡土情怀,为村民们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普通话成为连接大学生与村民情感的纽带,也成为乡土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桥梁。这场特别的“村晚”,让推普行动真正融入了乡村的烟火气,实现了文化振兴与语言推广的同频共振。
团队在紫云村举办推普助力紫云“村晚”
推普助力紫云“村晚”闭幕
通过一周的调研实践,实践团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推广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系。团队深入到田间地头,从走村入户到直播实践,从短视频拍摄、H5制作到文艺表演,在深入了解当地普通话与方言生态的同时,走访了当地返乡青年创建的茶画空间和民宿,聆听了茶画创始人龚富英和宁德市青年创业协会副会长许神球的分享,了解到当地返乡青年在创新创业、传播家乡文化过程中普通话所发挥的桥梁作用,感受到他们扎根乡土、建设家乡的热忱与坚守。
团队采访茶画创始人龚富英和宁德市青年创业协会副会长许神球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语言链接美好生活。未来,“言耕者”团队将继续扎根祖国大地,以专业传播能力为推普乡村发展赋能,用青春行动响应国家战略,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师生感言
浙江省千名乡村CEO培训创业导师虞一为:大学生们用新媒体的方式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经济与文旅发展,展现了“青春力量+专业赋能”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推动了校地合作的“双向奔赴”。
宁德市青年创业协会副会长许神球:此次实践同学们在田野里找到了专业应用的场景,乡村也收获了人才与创新,期待搭建常态化可持续的平台,助力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
指导教师周婷:本次实践同学们将专业学习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用镜头和文字为乡村振兴注入传播力,这正是我们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国家战略的教育初心与时代使命。
指导教师李宗泽:此次实践是“大思政课”对接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同学们在助农直播、“村晚”策划等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了能力与担当的双提升。
学生领队李济初:团队深入乡村,调研语言现状,设计方案、开发课程,用数字工具助推普通话推广,坚定了我们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信念。
相关媒体报道:
文旅中国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中国教育电视台)
https://mp.weixin.qq.com/s/-3Ci6oPvaVaLMoum2Ne9mA
北京日报
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87f712fe4b0bd64e2e145ec.html
锦绣浦源
https://mp.weixin.qq.com/s/o-XZ4pZUoIc16AYF8ZRFQw
周宁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