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梦回甘肃 支教之行
信息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14-08-15|文:肖楠 王亚静
7月23日下午,经过了26小时的长途跋涉,北京印刷学院寻梦赤子团终于抵达了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甘沟乡。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当地居民的淳朴面容与生活状况,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巨大差异,激发了大家向更深处探索的热情。
当日晚9点,北印赤子团成员与兰州大学蒲公英科普协会成员聚集在了甘沟乡并开展了第一次会议。会议上大家相互认识增进感情,交流双方实践活动的流程安排,一同商议合办环节相关事宜,气氛十分融洽。
第二天清晨,同学们开了一次简短的会议,安排了当天的工作,紧锣密鼓开始了志愿活动。
上午的任务是以问卷的形式对甘沟乡乡民进行农村教育科普调查。队员们共分为四组分发调查问卷,另有同学负责摄影记录,以及准备接下来的文艺汇演。同学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深入了乡村,按小组分头行动。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学生父母及亲属,调查内容为乡村学生受教育状况以及教育资源建设。乡民们都积极配合调查,科普调研活动顺利展开。
调查任务完成后,北印寻梦赤子团的同学们又开始为下午的宣讲会布置会场。此次宣讲会由北京印刷学院寻梦赤子团及兰州大学蒲公英科普协会共同举办,会场前方挂上了"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宣讲会横幅,下方挂上了北京印刷学院和兰州大学的队旗,会场虽小但却充满了能量。
北印赤子团与兰大宣讲团及当地学生合影
下午三点,甘沟乡的同学们陆续赶来,小小的场地坐满了各个年级求知的学子。北印和兰大的六位宣讲人结合自身经验与体会,为孩子们献上精彩的演讲。李雷同学分享了自身的励志故事,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闫然同学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成长的体会;肖楠同学也为孩子们介绍了大学生活,鼓励孩子们努力考入大学校园。六位宣讲人出色的人生经验、生动的表述和幽默的言语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宣讲环节结束后的自由提问,孩子们都非常积极的提问,纷纷表达了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坚持梦想不断奋进的信心。在宣讲的最后,孩子们都拿起笔在"我的梦·中国梦"宣讲会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写下自己的梦想,成员们也都被这一幕感动。
第三天,追梦赤子团成员集体下乡,走进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甘沟乡小岔村体验生活。清晨大家就整装待发,乘着乡民的皮卡车,一路高歌一路欣赏着青葱的乡村景象。连绵的山,成片的田让赤子团成员感受到了农村不受污染的山水美景。
经过了大约二十分钟的颠簸车程,成员们来到了小岔村。又徒步行走一段路后,赤子团来到了当地村民的家中。家中挂着着各种泛黄的黑白照片和些许老人收藏的字画,它们诉说着时光的故事,土坯房和砖瓦里藏着的更是一种特有的农村古朴气息。
赤子团成员听爷爷讲述过去的故事,感悟不同时代和条件下生活的的青年人的不同心得,了解当下农村村民生活的状况以及国家对于农村的经济支持和对作物收购的政策;和奶奶一起择菜做饭,学习当地特色美食的制作,与奶奶沟通交流,体会不一样的淳朴生活。
经过爷爷奶奶和大家的辛勤劳作,终于在中午吃到了丰盛而可口的午餐,餐桌上大家被一种淳朴的感情所感动,爷爷也取下墙上的照片与大家分享家人的故事和记忆。餐后,北印赤子团成员们对爷爷进行了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并且与小岔村的孩子们沟通交流,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做了调查。
短暂的休息过后,北印赤子团成员与小岔村村民一起走进菜地,学习认识各种蔬菜作物,了解当地主要种植的作物和政府政策等,还向村民学习如何收获成熟作物,并且与村民一起挖土豆,一同体验收获果实的喜悦。
赤子团成员在甘沟乡合影
第四天,在问卷调查、下乡及宣讲会等活动之后,同学们又来到了乡村中支教。甘沟乡学校不多,虽然教育问题比较受村民重视,但相对于北京等大城市来说,教育水平还是比较落后。
赤子团的同学们来到了一个由底商商铺改装成的补习班,这个补习班是由北印赤子团成员张永宁带领其他已经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创办的,班内共有小学至高中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上课。
陈晓婷同学先为初中学生上了一堂英语课。她带领着学生们翻译课文并讲译难点,课堂中不时传来阵阵读书声。冯甜甜同学为高二学生上了一堂物理课,她在黑板上为大家讲解匀速运动方程,讲台上小老师讲的绘声绘色,讲台下同学们也听得仔细认真。最后,在大家的掌声中,"校长"张永宁同学为高中同学上了一堂数学课,他引导着同学们的解题思路,一步步讲解难题,孩子们积极思考,触类旁通解出了一道道难题。与此同时,赤子团的其他同学也在一旁随时为孩子们解答疑惑。
这里的上课条件很艰苦,一个小小的屋子、几张旧木头桌子和几把塑料椅子就是最好的学习工具。甚至有的孩子都没有单独的椅子,只能两个人坐一把躺着放的木凳子。虽然没有优越的学习环境,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上课一连几个小时,没有一个孩子睡觉打盹,他们认真地听老师讲的每一道难题、每一个知识点,书上的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有时,教室外还有羊群、牛车走过,嘈杂的声音也打扰不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好学的精神打动了很多赤子团的同学。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长们与孩子们都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北印赤子团的同学们也衷心希望支教的这一点点帮助能够给孩子们希望,也祝福孩子们能有一份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