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快讯» 【学科建设年】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开讲新闻传播学院薪传论坛系列讲座第三讲

【学科建设年】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开讲新闻传播学院薪传论坛系列讲座第三讲

信息来源:新闻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2-12-09|文:唐钰龙 王欣然 |图:王欣然|编辑:曹文露 慈妍妮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术水平,12月8日上午,新闻传播学院特邀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星教授做客薪传论坛系列讲座第三讲,线上分享其在媒介学领域的学术成果,通过媒介学视角来解读编辑出版。200余名师生齐聚线上,共享思维的饕餮盛宴,会议由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魏超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开讲新闻传播学院薪传论坛系列讲座第三讲

陈卫星是媒介学领域的专家,在整个讲座过程中,他深入浅出、从不同角度概括性地提出了三个关键话题:一是作为媒介化符号的编辑和出版;二是编辑出版的媒介学二重性;三是文本·文化的人类学思考。他用媒介学的专业话语体系,从技术纬度和历史纬度两个新角度带领师生重新认识编辑和出版。

通过对第一个话题——作为媒介化符号的编辑和出版的引入,陈卫星突出强调了编辑出版在历史节点的关键作用,带领大家纵深理解了媒介的发展历程,并重新认知编辑出版学科的学术定位、了解它与传播学的相似之处以及存在的边界。

在第二个话题——编辑出版的媒介学二重性中,陈卫星着重分析了当前信息时代的阅读生态。他指出,今天的信息模式是实时的,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的繁衍和超文本链接的延伸,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传播效果的大小和多少,不仅取决于信息共给的权威性,同时涉及信息的可接近性、信息的辨识度以及信息评估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等纬度。他进一步提出,在当前的阅读生态中,创作兼具商业性和文化性,保持自己的独创之处是非常重要的。

在有关第三个话题——文本·文化的人类学思考的讲述中,陈卫星提出人际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独特的作用:“如果说最有效的激情源自信仰,那么情绪支撑的信任或热情驱动的皈依,总是会更有效地加速赞同的扩散。”并带领同学们追溯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理解媒介技术的线性发展中知识的标准化和信息的人格化相互博弈的过程。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专业性强,不仅为广大学子分享了学术前沿的研究方向,更带来了媒介研究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方法,学生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接下来将立足实际,精益求精,学好讲好新闻传播的学术话语。

讲座后,同学们纷纷发表感想:

陈老师从媒介学的角度分析了编辑出版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使我们以更加理性的角度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当前的电子信息时代,要从媒介形式、技术环境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剖析编辑出版带给我们的意义,以及其促进社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应阅读更多书籍,充实自己自身知识,自信地面对疫情环境下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

 ——2022级专硕1班 刘子慧

陈老师从人类发展文明与印刷出版物的关系讲起,揭示了编辑出版的经济政治双重属性,以媒介学学术话语体系探究编辑出版学与传播学之间的通路,有助于我们理解两学科的一致性。作为新时代的新传学子,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格局,我们要辩证看待数字化,加强文化知识积累,打开视野,将文化信息活动与课堂知识互补,形成更自信的认知机制与主体意识。

——2022级专硕3班 孟依璘

陈老师从编辑出版的历史开始着手,通过翻开编辑出版厚重历史的一角,进而提出当今社会下编辑出版的新样态、理解编辑出版的新思路和编辑出版学科构建的新理念,对于当前人文社会科学中各学科厘清学科边界、构筑深刻学科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2级学硕班 彭博文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