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优秀案例展示】 《广告设计与应用》:巧用网络平台优势,实现教学质量升级
信息来源:教务处 设计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22-06-22|文:于菁竹 |图:于菁竹|编辑:曹文露 慈妍妮
编者按:自启动线上教学以来,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各教学单位积极适应并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适应网络教学方法,开辟网络教学途径,积累网络教学经验,不断提升在线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务处不断加强业务指导,深入发掘不同类型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特色亮点,通过选先树优,以点示面,积累优秀网络教学课程,示范带动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本期我们分享设计艺术学院的网络教学课程《广告设计与应用》的经验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
《广告设计与应用》是针对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0级本科生开展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一方面系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现代广告设计的基础理论、发展趋势、策划思路、创作观念和执行技法,顺应市场需求与行业动态,创作出有新意、有水准、有内涵的广告作品;另一方面,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原创诚信规范、社会公益需求,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艺术成果的介绍,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课程立足专业知识与价值导向,实现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的“三促进”。
利用不同平台特点,进行课程创新设计
课程在使用“印院e课堂”系统作为发布课程文件、分享课件内容的常设平台的基础上,以周期性腾讯会议作为主要授课平台,授课期间教师以共享屏幕的方式展示教学课件、专业资源及设计操作过程,并与学生进行实时视频、语音互动。采用微信群作为课下时间全体课程人员进行长效沟通和文件传输的平台,如每次上课前通过微信进行课程组织、资源发送,以及课后的个体辅导与集体答疑。
网络课程对学生的专注性、自律性、时间管理能力、任务进度控制能力都有更强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会将课程相关资源与近期工作内容发到微信群中,鼓励有疑问的学生在微信群中进行公开问答,增强行课周期间课程氛围的持续性,使居家学习期间的学生感受到与线下学习时相同的群体交流氛围,始终保持身为班级群体一员的参与感。
在授课时间内,每次上课都要求全员打开摄像头互致问候,以此种方式进行考勤和气氛预热,提升学生参加课程的仪式感,并借此机会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对学生居家期间的心理情况进行摸排。
共享屏幕授课与听课效果反馈
发挥网络交流优势,营造畅所欲言的沟通氛围
在经过周密的课程设计之后,在线课程有效利用了网络交流的便利,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实现了课堂交流的轻松性、自由性和多元性。
在授课过程中,可通过接龙的方式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在腾讯会议中对不甚明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内容进行留言,既不必担心打断教师授课,也避免了“众人皆懂而唯我不解”的尴尬。而教师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调整讲授的内容。
在提问与发言环节,相比传统课堂只能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腾讯会议可允许多人同时留言,形成弹幕式的抢答效果,增加课堂活跃程度。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可以积极地将意见打在公屏上,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效果。
在课堂讨论环节,相比线下课程中的小组讨论只能在座位相邻的同学间进行,网络讨论可以实现任何个人间的交叉互动,使讨论的范围与内容质量大大提升。
利用个人数字终端,提升听课体验感与舒适度
线上授课克服了公共教室的设备环境和一般专业机房布局的局限性,所有同学都可用舒适的角度进行听课和实践操作,个人电脑屏幕的显色、清晰度往往高于教室投影设备。同时,教师发起的互动过程、头脑风暴、思维导图都可以被学生截屏、录屏,产生更高质量的听课、记录效果。
广告创作流程与线上辅导安排
立足任务导向提升辅导效率,借助信息共享促成互启互鉴
在广告设计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外,本课程以时报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三个赛期连续的广告设计比赛为课题来源,根据比赛要求的广告策略单进行品牌定位分析、广告概念策划、广告视觉设计的实战演练。每个同学需以系列作品的形式提交70余套最终参赛方案,课程期间设计任务重、创作量大,因此无缝对接的高质量、高效率作业辅导是保证学生得到思维锻炼和成果反馈的重要前提,网络教学的组织设计也根据这样的要求环环相扣地展开。
1、策略单分析:比赛方面提供的广告选题包括食品、药品、工业产品、金融服务、公益广告等诸多门类,学生对品牌的熟悉程度、行业理解的深度各不相同。因此在创作环节初期,同学们往往使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在课堂上先对哪个策略单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的创意思考扫清障碍。
2、创意构思:在明确广告主的意图后,广告设计进入概念创意环节,需要以发散性思维进行大范围的素材联想、灵感探索,此时同学在腾讯会议中对联想到的方案或关键词进行留言,由教师实时整理成思维导图并发到微信群里,由学生们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并画出创意方案草图。
学生在微信群里发送作品图稿以供课堂讲评修改
3、草稿筛选、半成品修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程要求所有同学的草图、半成品都在课后时间完成,并在上课前5分钟将自己的图稿发送到微信群中。上课时,教师在电脑屏幕左侧打开微信界面共享作品,右侧打开设计软件进行实时筛选、修改。相比线下教学中”一对一“的作品修改只能容纳少数人围观,网络教学中所有作品的辅导过程都向全体学生实时展示,教师和作者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灵感火花及操作技巧公之于众,使其他观看辅导的同学也能够参与思考、受到启发。
教师在共享屏幕上进行构图创作演示
4、课后辅导预约:在邻近作品提交日期但有没有课时设置时,往往需要额外增加课外辅导对参赛作品的质量进行冲刺提升,此时也通过全班表决的方式确定集体辅导的时间。此外,历次上课在腾讯会议中进行的讨论、留言,微信群中发送的作品、资料及教师改稿文件都在应用平台上形成了网络记忆,不仅方便同学们在课后互相探讨、彼此借鉴、共同提升,也成为教师进一步完善教案、提升教学方法的依据。
课程成果展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创作的商业广告及敬老题材的公益广告
综上所述,《广告设计与应用》线上课程将专业知识结构和线上教学平台环境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有效的课程组织与节奏设计,实现了资源丰富、细节充实的教育内容与全员参与、思维共振的课堂效果的双落实,在提升学生专业设计水平、增强学生意志力、加强班级凝聚力、保证防疫期间学生心理状况良好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