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聘请中国工程院何新贵院士担任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信息来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11-04-15|文:
4月14日下午,学校在教B楼316会议室隆重举行何新贵院士的聘任仪式,聘任何院士担任我校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校党委书记郑吉春、校长曲德森、副校长蒲嘉陵、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忠、研究院副院长兼我校科技处处长马二军、人事处处长史国敏、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曹鹏、新闻出版学院常务副院长陈丹、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兼科技处副处长齐英群以及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印刷包装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聘任仪式。
郑吉春书记首先介绍了何新贵院士的主要学术简历,并对何新贵院士受聘我校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表示热忱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曲德森校长代表学校向何新贵院士颁发了聘任证书。
作为由新闻出版总署牵头的科技类重大工程(“四大工程”)中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何新贵院士对接受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聘任表示了由衷的高兴,对我校鲜明的行业特色表示认同,对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产学研发展模式表示赞赏,并且表态将尽力为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出谋划策,有信心和大家一起努力把绿色技术研究院做大、做强。
最后,郑书记面向在座教职工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抓住机会,加快我校的发展。在“三个北京”和我国由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转变的发展形势下,提高我校发展水平,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承担起社会责任;第二,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举全校之力,办好研究院,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平台,提升其服务社会能力;第三,充分发挥专家在促进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要完善制度,努力营造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良好环境。最后,郑书记对何院士一直以来对我校的支持和对新闻出版产业的支持表示感谢。
聘任仪式结束后,在蒲嘉陵副校长的主持下,何新贵院士和与会老师进行了亲切的座谈。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的曹鹏教授对二级学院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得到了何院士的赞许和鼓励。
随后,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的郑家农老师、新闻出版学院的陈丹老师、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的李晋尧老师分别就各自所研究的数字化工作流程、绿色制版控制技术、数字传播应用理论以及二维条形码向何院士做了汇报。
何院士饶有兴致地听取了每位老师的发言后,分别给予了中肯的建议,并且就基于机器学习的印刷效果客观评价标准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主题提取研究以及出版安全、出版传播监管与复合出版的关系等话题与大家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大家都觉得受益颇丰。
座谈结束后,部分教职工代表与何院士进行合影留念。
附:何新贵院士简历和主要学术成就
浙江省浦江县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新闻出版总署牵头的科技类重大工程(“四大工程”)中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副组长、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4年考取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师从徐献瑜教授。大学毕业后相继在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国防科委、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等单位潜心技术研究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组长、室主任、所总工程师等职,1979年5月晋升高级工程师。1980年代初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系学习,研究数据库及数据库机技术。1987年3月改任研究员,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回到母校工作,任教授。
何新贵教授是北京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计算机工程与设计》主编和《计算机学报》副主编,我国多项计算机软件国家标准和军用软件标准编写组组长,在国内外学界很有影响。
何新贵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是我国首批计算机软件工作者之一,在模糊理论和技术、知识处理和数据库诸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贡献。在数据库机的研究方面,将数据流思想同数据库机相结合,提出“数据流数据库机”的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学界的重视, 研究成果于1996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相关的英文专著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backend Database System(合著)是国际上仅有的几部数据库机专著之一。
何新贵教授早年参加并主持了我国导弹武器和防空体系工程应用软件的研制工作,1960年代初独立完成了载雷达战斗机空战全数字仿真课题,这是我国最早进行的全数字仿真,根据工作实践在计算方法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最优分段函数逼近和有理平方逼近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描述编译过程的“状态转移语言”和循环优化快速编译方法,连同FORTRAN编译程序系统一道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代中期,担任总工程师,领导实现了我国早期的一项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以此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1986年起长期担任我军大型软件工程“军用共性软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主持项目的全过程,并且具体承担数据库、网络、标准规范等分系统中多项重点课题的研制工作,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大型军事工程,而且应用到公安、消防、电力、财务、天气预报、医疗保健各个方面,经济效益好,国内影响大,199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从1996年开始,担任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负责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软件工程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全工程级的软件质量保证。神州5号等5艘飞船的发射和返回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软件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2000年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