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路生花,终抵繁星——北印学子一往无前(一)
信息来源:各二级学院|发布时间:2025-05-23|文:朱紫睿 |编辑:张桐 曹文露
在寒冬,为春日作序
考研路,学子一往无前
远方的梦想肆意澎湃
用一千次落笔等一次回音
拨一万遍云雾待一场月明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
出版学院 程灵均
录取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决心是一路走来的主心骨。下定决心,是备考前需要立定的梁柱。去年六月,在与学校的老师和学姐交流取经之后,我决定报考中国传媒大学,那时父亲问我:“你准备好全身心投入考研了吗?”我沉默了好久才缓缓点头,现在想想,当时真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回望这段征程才明白,那时的决心不是瞬间爆发的烟火,而是持续燃烧的火焰。考研这条路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抱着必胜的决心,才能够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未知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焦虑是走稳每一步的前进动力。焦虑是信息时代的副产品,却也是淬炼心性的磨刀石。感谢出版学院在考前为我们举办的一场场排解压力讲座,让我找到了破除焦虑专注自己的解法。首先,就是要反复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产生焦虑的情绪并没有错,因为焦虑是有做得到的勇气,若事情本无希望,焦虑便无从谈起。其次,尝试进行“数字排毒”,每天固定一小时关闭电子设备,做一些信息“断舍离”,专注于纸质资料复习,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定力。最后,焦虑永远不会消失,但我们可以改变丈量进步的尺子。当把注意力从“别人有多优秀”转向“自己进步了多少”,那些曾让我们夜不能寐的比较,终将化作攀登时的垫脚石。
坚持是走到最后的不二法门。“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不同于所谓的“天赋型”选手,这句话才最能反映我的考研心路历程。对于考研,我从来没有抱着试一试的侥幸,更多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坚毅。日均8小时的学习记录、三四十张密密麻麻的手写答题卡、能够背下具体页码的参考书以及一本独立成册的摘抄笔记本,这些具象化的努力痕迹,正是对抗自我怀疑的最佳武器。如今回看这段旅程,那些咬牙坚持的瞬间早已内化成受益终生的能力:面对复杂问题的拆解力、对抗惰性的执行力、在长期孤独中保持专注的定力。考研的意义不仅在于一纸录取通知,更在于它让人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亲手将自己重塑成更坚韧的模样。
就像出版学院考研加油贺卡上老师对我们的寄语“愿你全力以赴并且满载而归”。考研不是青春的独木桥,我们努力拼搏的背后是无数的支持。愿诸君以梦为马,以汗为泉,既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也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待来年春暖花开时,愿你们都能手握录取通知书,笑看云卷云舒,续写属于北印人的传奇篇章。
新闻传播学院 姜铱雪
录取院校:北京印刷学院
2025年4月,我迎来了新的春天。回看过去的10个月,我用笔尖和汗水为自己谱写了新的人生篇章,在荆棘中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花路。
脑力,复盘是进步的根本。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复盘都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2024年8月中旬,我开始进行专业课背诵。第一遍和第二遍背诵时总感觉知识不进脑子。于是我在背诵时会留意自己在哪些部分更容易出错,是理论提出者,还是理论核心观点,抑或是理论的嬗变?找到自己问题后再对症下药,可以是反复记忆形成的“下意识反应”,也可以是文献中更为通俗易懂的类比,来帮助自己理解。
在英语学习上,阅读占试卷总分的40%,因此在学习中,我将重点放在了单词和复合句上,逐渐适应英语语境,提高理解能力。同时,对于阅读的错题,我也会在订正时标注生词并积累,分析这道题的错误原因是什么,在遇到相似题型时才能避免二次出错。
在政治学习上,选择题占据卷面50%的分数,除了在最后半个月额外增加了背诵政治答题模板外,每天做不定项选择题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通过反复刷题增强记忆,并及时整理错题。政治的许多知识点是相通的,尤其是遇到重大会议,我会根据会议主题对内容进行拓展,不仅巩固了已有知识,同时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会议重点及其历史背景。
体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考研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必须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加持。在备考期间,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将作息和学习时间尽量调整至与考试时间一致,让大脑在特定时间保持高效思考。当学习出现倦怠期时,我会在楼下晒晒太阳吹吹风,清空自己的焦虑和不安,然后再次以更加饱满和健康的状态投入学习。
心力,心态是成功的关键。每一次的纠结和自我怀疑都在塑造一个更加坚韧的我,允许自己疲惫和犯错,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状态,我们远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厉害。
任何一条路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感受它们,像感受风穿过身体一样。试炼的终点是花开万里,无论如何都不要麻木,要鲜活热烈地向前走,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都在前面。
最后我想说,年轻真好,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未来也会来,我们不会比今天更年轻了,所以,大胆去做吧!愿你以渺小启程,以伟大结尾。祝好!
信息工程学院 李吉旭
录取院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4年2月26日至2025年3月25日,寒冬至初春,393天的努力终不负自己的努力,终于收到了北矿的拟录取通知。看到学信网的通知信息,我盯着电脑屏幕愣了好久,回忆起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像打了一场漫长的持久战,没有所谓舒适区,每一科都是“硬骨头”。
数学一从极限这章开始就对我不太友好。三月份刷题,连续五天卡在同一类型的高数极限题上,错题笔记标注的整页都是。希望大家遇到瓶颈时别“硬啃”,先把同类题集中整理,找共性比刷题会更有效率。
六月刷题正确率一度跌破40%,让我焦虑得整夜失眠。最后三个月靠疯狂刷真题和模拟卷,我将错题归类成五大类:计算失误、公式记错、思路错误、审题偏差、完全不会。错题本也分类型标注,考前重点看“完全不会”类,性价比最高。考前两周做模拟卷,成绩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但我依然硬撑着没放弃,冲刺阶段别纠结分数,保持手感比什么都重要。
英语一与我而言更是全程闯关。用“不背单词”打卡362天,收藏夹里堆了800多个易混词。做阅读理解总是不能理解出题人意图,二刷真题才发现之前错的题又掉同一个坑。作文模板背了二十多篇,结果到考场没能很好地用上,最后现场写简单句。因此英语作文准备时模板要灵活改编,准备几个万能功能句,以防考场上不知所措。
专业课知识点零碎:操作系统PV操作思路理不清,计网协议细节总是遗漏,数据结构链表题复杂多变,计组Cache替换策略更是需要超强逻辑。九月份做模拟题,选择题错一半是常态,大题经常整道留白。最后两个月疯狂刷真题,把近十年真题做了三遍,错题标记得满书都是,408备考期间崩溃过无数次。真题要掐表做,模拟考场节奏比刷题量更重要。
考研不是单打独斗,在网络上找一些报考学校的学长学姐取取经,也和研友多交流,也许同学老师的一句话就能使自己茅塞顿开,事半功倍。
现在回想起来,考研就像升级“打怪”。数学是终极“大怪”,英语是持久战,408是综合“副本”。没有所谓的舒适区,每门课都需要我们挑战极限。那些熬过的夜、写干的笔、背过的书,最后都化成了成绩单上的数字。虽然过程痛苦,但收获满满:让我学会了在高压下保持节奏,在挫败中调整心态,在迷茫时坚持方向。这些经验,远远比录取通知书更宝贵。
新媒体学院 丁俞含
录取院校:北京印刷学院
考研的准备过程,贯穿着重复与坚持。回望这一年多的备考时光,我深刻体会到,考研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心态和耐力的持久考验。
在备考方法上,与中学时期的学习方式相比,考研最大区别就是从“被动输入”转向了“主动建构”。在备考期间,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学习计划,并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我将庞大的目标拆解成可量化的小任务,每天完成这些小目标带来的成就感,成为了推动我持续前进的动力。我习惯用日程本来记录每日、每周、每月的任务,这不仅帮助我保持清晰的规划,还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坚定向前。
谈到心态,考研人都应该听过这样一种说法,“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是否洗干净,只能一遍遍重复,直到考场灯光亮起的那一刻,才会发现只要认真洗过,那件衣服终会光亮如新。”在“黑屋子里洗衣服”的时光,无疑充满了焦虑与不安。你看不见前方的路,不知道努力的结果如何,但要相信每一次的坚持和努力,都是在为最终的“光亮”积蓄力量。
长时间伏案学习,难免给身体带来一些疲劳与不适。因此,我每天都会抽时间与同学打一会羽毛球锻炼身体,并确保每周为自己预留一天的休息时间。休息日,我会先背一遍基础英语单词,然后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去公园散步,或者是享受一顿美味的大餐。这一天的放松,不仅是给自己充电的机会,也是让疲惫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喘息,从而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回顾这段考研旅程,我心中充满感激。感谢一路上给予我帮助的人:助研学姐们如北斗星般指引方向,学院老师们春风化雨般的关怀,亲朋好友们始终如一的支持与鼓励,当然,还有那块来自学校承载着无尽祝福的加油蛋糕,带着大家的期许和祝愿,化作我前行的力量。这些温暖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照亮了我每个清晨与黑夜,指引我勇敢前行。
总的来说,学习方式、心态调节与健康的身体三者的平衡缺一不可。无论结果如何,这一年认真备考、严于自律的经历,都是我们砥砺前行的见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考研赋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积淀,更是人生的重塑——在重复中精进,在坚持中升华,在挑战中开辟更广阔的未来。
机电工程学院 辛世纪
录取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月29日,当北航仪器学院的拟录取名单公示时,我站在实验室泛黄的走廊里,看着窗外飘落的柳絮,突然意识到这场耗时302天的战役,本质上是对认知体系的重构与对资源的精准把控。作为自动化专业学生,我用三个月时间完成数学思维转型,半年攻克自控原理和数字电子技术的深层逻辑。
对于专业院校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信息壁垒。在去年三月份的时候,我还一团乱麻,毫无方向。仅仅是随波逐流地准备考研,在网上随便搜了几个211院校,又突然觉得有些自不量力。然而,我的一位挚友给我介绍了一位当时刚刚上岸北航的学长。经过和学长几天的交流,发现北航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最终在五月份下定决心,报考北航。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习,我们三人拉了一个学习群,事实证明,有着学习搭子的支持鼓励和上岸学长的经验带领确实是事半功倍。
在七月暑假期间,我制定了“三维突围计划”。一是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保证每天六个小时的高效率学习时间,每周休息一天。同时采用“番茄钟+周计划”的模式让自己专注学习。二是保持稳定的心态,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切忌陷入题海挣扎。不要多想,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三是突破学术视野,要果断地跳出原有题目难度认知,找到贴合目标院校的题目和课程去学习。
这场考研最终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在题海中挣扎,而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认知优势。
潺潺流水穿过群山
春风已绿江南岸
踏上“研”途的少年
志得意满,尽享春欢
月色回温春渐暖
终抵繁星,前程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