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山海,各有灿烂,北印学子勇往“职”前(五)
信息来源:各二级学院|发布时间:2025-08-21|文:各二级学院 |编辑:张桐 曹文露
青春如墨,落笔即华章
人生如书,翻页即新程
北印学子带着满满的积淀
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
今天,让我们走进北印学子的求职故事
看他们以守正为帆、以敏行为桨
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在试炼中锻造发光的自己
我是出版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生谷徵涵。求职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回顾我的就业历程,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早做打算,抓住机会。
大一暑期的实践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前往出版社和书店进行简单的实习调研,由此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实习。虽然任务并不复杂,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出版行业,是我职业启蒙的重要契机。之后的大二和大三学年,学院组织了多次参观知名出版社的机会,像知识产权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曲一线图书公司等,我都积极报名前往,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因为不仅能了解编辑的日常工作,还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的动态。我也参加了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比如为童趣出版社米老鼠漫画读物校对,以及班主任叶老师的一些课题等,这些让我积累了初步的行业认知,也为未来正式找实习打下了基础。大三的寒假和整个下半学期,我都是一边在学校上课,一边在出版单位实习中度过的,这也为大四的毕业实习减轻了不少压力。
进入大四,学院老师每天都会在班级群和公众号更新最新的就业信息,我也是在这个时候接收到现在单位的招聘信息,从考研准备转向考公准备。备考过程充满挑战,在短短一个半月里,我要从零开始强化行测申论训练。得益于丰富的实习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后续各个环节都顺利通过,我成功拿到了这张入场券进入部委工作。感恩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让我有幸进入现在的单位。未来,我将继续锤炼专业本领,在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不忘北印学子守正出新的本色,做好一枚螺丝钉。
求职就业是一场长跑,需要早规划、多实践、敢选择。我的经历或许平凡,但每一步都让我成长。希望我的故事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发:不要害怕尝试,更不要畏惧选择,只要脚踏实地,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在奋斗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画笔点亮警徽的藏蓝
时光沉淀青春的力量
我是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研究生毕玉龙,三年前,手握录取通知书踏入校门时,未曾想画笔勾勒的梦想轨迹,终将交汇于警徽闪耀的征途。从艺术线条到社会经纬,从设计空间到守卫平安,这段看似“跨界”的旅程,实则是内心最深处的选择与跋涉。回首三年研究生时光,岁月看似漫长,却在不觉间匆匆流逝。
一个寻常午后,我与同在健身房锻炼的师弟闲聊。他问起我的就业打算,我坦言尚未明确。师弟分享了他的志向——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并向我分享了许多信息。自那天起,一颗种子悄然在我心间萌芽。是缘分,抑或命运使然,我的目光自此坚定地投向那抹庄严的藏蓝,备考之路就此开启。
真正踏上征途,方知挑战之艰巨。学业与备考的双重压力如群山般倾覆而来,焦虑如影随形。面对厚重的行测题库与陌生的法律条文,我曾陷入迷茫,无从下手。初涉公安专业知识,密集的警务技能知识令人头脑发胀。然而我深知,此路并无捷径。我开始强迫自己早起,听课、刷题、纠错,晚上则研读政策文件、剖析申论热点,几乎抛弃了所有的娱乐时光。
步入考场,紧张在所难免。我恐惧失败,担心努力付诸东流,但更明白稳定的心态才是制胜之钥。笔试告捷后,我一面备战面试,一面锻炼体能。寒假尚未结束我就回到校园里,凛冽寒风中,操场上常伴我的,唯有跑完一千米后喉间弥漫的血腥味。我讨厌这份孤独,却也沉溺于这份孤独,向着明确的方向奋力奔跑。
如今,我已穿上那身在脑海中试穿过无数次的警服。我深知,这身制服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研究生三年的淬炼,铸就了职业生涯最坚实的起点。站在毕业的路口回望,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想对在追梦路上的大家说:通往梦想的征途,需要汗水的积累与笃定的步伐。无论心之所向是延续既定轨迹,抑或踏上全新旅程,请务必倾听内心呼唤,找寻那份令人热血沸腾的事业。青春最珍贵的,正是敢于抉择并为之全力以赴的勇气。愿你我皆能觅得心之所向,并肩同行!
在转身时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是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包赟豪,已通过2025年省考,即将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
回顾我的大学生活,也曾对于未来迷茫过,对于自己的选择质疑过,一次次的放弃,又一次次的重新开始,甚至曾经一度以为自己不会再完成什么目标了,只能泯然于茫茫的求职大军中。但当我通过省考,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面试名单,又出现在体检名单上,看到公示表上自己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我才长舒一口气,说出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回首望前路,风雨皆征途。在我们向着未来前进途中,做出一份适合自己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2024年开年,众多同学纷纷选择考研的时候,我也不可避免地陷入过从众的心理。每天宿舍自习室食堂三点一线,背着不重但却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书包来来回回。解不出的高数题,读不懂的阅读题,就这么一直咬牙坚持着,生怕自己会掉队。后来我静下心来扪心自问,自己真的适合考研这条路吗?经过深刻的剖析与反思,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从事更进一步的研究,于是果断选择了放弃,卸下了自己身上的枷锁,如释重负。随后我开始了解考公的信息,我恰好也对这类考察点多样性的科目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证明,在考公的过程中,虽然依旧要埋头学习,但我却没有如同考研时的心力交瘁,而是每天都有着充沛的精力去一套套的刷题。最终在兴趣的引导和个人的努力下,我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前进的方向没有哪条路是轻松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总会有更适合自己的方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不要去盲从,不要害怕放弃,只要我们有一直前行的勇气。很喜欢三毛的“上天不给我的,无论十指怎样紧扣,仍然走漏;给我的,无论过去我怎么失手,都会拥有”。不要被他人带来的焦虑影响,在秋冬积攒生长的力量,在春光回暖的季节里获得新生。
备考的日子如同静水深流,成绩单上的数字或许暂时平静,但能力的暗涌已在深处积蓄力量。当知识积累突破临界点的瞬间,上岸的喜悦自然如渠水奔涌——这便是“水到渠成”给予备考者最诗意的启示。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祝愿各位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聚焦当下方能定义未来
我是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万婷,拿到了京东采销的offer。回看大学四年,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
在大一大二的时候,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选择将目光聚焦当下。我专注学业和竞赛,争取在每一门课程中取得最好的成绩;去参加所有比赛,在实践中学习,也在实践中成长。功不唐捐,大学期间我连续三年获得了专业第一的成绩,也拿到了若干奖项。我想说,如果未来还不明确,那就做好现在,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大三的时候我决定就业,于是开始打磨简历,寻找实习,争取在招聘的时候多一点竞争力。在实习的时候,我有尝试不同的岗位,最终由于兴趣所在,决定从事电商行业。在实习的时候,我每天通勤五个小时,辛苦但是值得,我觉得这是我向下扎根的时候。春招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很痛苦也很灰暗,改了无数遍的简历,网申没有回信,招聘软件投递次数达到上限,满屏的已读不回和您不合适这个岗位。我想说,这段时光很难,我也经历过,这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请你坚持住。
回顾找工作的经历,我总结了几点心得体会,第一,明确职业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很重要,确定好方向后,通过学习积累知识,在垂直领域积极实习,在实践中更好成长。第二,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简历要选择简洁大方的模板,可以对照小红书经验贴修改简历,打磨简历内容。第三,全力以赴每次面试。在面试前要了解公司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作所需要能力等,也要准备宝洁八大问,在面试后,对面试内容进行复盘,争取在下次面试中做得更好。
站在职业新起点回望,我深知每一份收获都离不开学校与老师的悉心培育。感谢学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实践平台,让我能在专业课程中夯实基础,在社团活动和竞赛项目里磨砺成长;感谢老师们倾囊相授专业知识,在我迷茫时耐心指导,在我受挫时给予鼓励,教会我用专业视角解决问题,以积极心态面对挑战。这份感恩将化作前行的动力,我也衷心祝愿学弟学妹们能在学校和老师的关怀下,勇敢追梦,在未来的职场中绽放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步履不停 终抵星辰
我是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姜昊辰。回顾研究生三年,我的核心目标很明确:为未来工作打好基础。现考入国家部委下属事业单位,离不开这三年里的不断尝试和积累。
入学前:早行动,打基础。考上研究生那个暑假,我就去了人民网实习。这段经历非常宝贵,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写稿件,锻炼了我的笔头功夫。更重要的是,这是我第一次触摸到主流话语场的脉搏,对主流媒体的工作要求、风格特点有了切身的体会。这份实习,扎实地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未曾想到的是,每一次练笔都为之后的申论打下基础。
读研时:跨领域,找方向。研二时,我开始思考更广的职业可能性。因为对市场营销一直有兴趣,去了一家互联网大厂做市场营销相关的实习。这次尝试很不一样,我开始在公司和学校间穿梭,经历了半年快节奏、高强度的实习和学习生活。经历了“618”“双11”两次大型促销活动,好几次熬夜赶工,尽管辛苦,但收获满满,成就感也格外强烈。这次实习不仅让我体验了完全不同的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我拿到了这个岗位的留用资格。这个“保底”的offer,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给了我底气,让我能在秋招时没有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公务员考试的复习。
求职心得:多尝试,重积累。求职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是:一定要多去尝试,多实践。尤其是在这个年龄段,大多人都会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解决迷茫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起来。去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实习,亲身感受一下。成功的经验能给你信心,失败的经历也能告诉你哪些路可能不适合。走着走着,方向自然就清晰了。
另外,我觉得和前辈、领导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也格外重要。无论是在人民网还是在互联网大厂实习,我都努力和带我的老师、领导真诚相处。即使实习结束了,我们还经常联系,成为了朋友。当我遇到专业上的困惑,会主动向他们请教。他们的经验和建议,往往能给我很实际的帮助。人脉不是刻意攀附,而是真诚交往后自然积累的宝贵资源。
在探索中成长,于积淀中收获
我是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王婷。目前已被某中央直属机关下设的全资国有企业录用于工艺质量管理岗。回想这三年,从迷茫到坚定,有过挑灯夜战的焦虑,也有过柳暗花明的惊喜,但我始终相信“踏实走好每一步,结果总不会差”。
研一刚入学时,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纠结“读博还是就业”的选择题。导师孙志成教授提醒我:“别急着给自己设限,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结果不会差的。”这句话成为了我的行动指南。
读研期间,我像块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知识,在导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以及行业峰会,也有幸参加了学校公派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寒假交流项目。这些经历像一扇扇打开的窗户,让我看到科研落地的可能,也让我意识到世界远比想象中广阔。在科研方面,我积极关注行业的专家,在会议上搜寻他们的身影,寻找机会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
在研二的暑假,我开始打磨自己的简历,确定了自己喜欢的博士导师及目标院校,平时也与导师经常沟通联系,汇报自己的科研进度。工作方面关注学校老师发布的双选会信息,不错过每一次机会,并在不断的笔试面试中积累经验。
真正紧张起来是在研三的寒假,有时上午赶招聘会递简历,下午实验室赶论文,晚上还要准备面试。最忙的那段时间,一周去了三个省份面试,虽然很累,但我觉得要多尝试才能找到合适的路。此后我依然认真对待每一次笔试,珍惜每一次面试机会。在研三的后半学期最终收获理想国企录用通知、省属本科院校教师岗面试机会及目标院校博导的录取意向,在综合考量地理位置、未来发展并结合家人建议,选择了入职现在的国企。
此刻回看研途,最让我受益的是导师的教诲:先让自己的能力长出翅膀。那些凌晨改论文的焦灼、国际会议上的紧张发言、笔试面试时的自我怀疑,都成了成长的养分。这段旅程也教会我,不能被动等待,要在试错中校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