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记北京印刷学院教授陈丹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3-09-10|文:
陈丹,女,汉族,1969年5月生。199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5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北京印刷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第十四届北京市人大代表,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副秘书长、中国版权协会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理事、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执行院长,跨媒体出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
执着勤奋,成绩斐然
陈丹承担着《数字出版概论》《数字出版与技术》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是10余名研究生的硕士导师,还需要指导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计划,承担班主任工作,教学任务可谓繁重。但她的勤奋不仅成就了学生眼里的“好老师”,也成就了同事眼里的“女强人”。近年来,陈丹主持或主要参与了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8部;她指导的学生在第二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她个人也被评为2008届、2009届、2011届、2012届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2012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可谓成果丰硕。
锐意进取,引领专业发展
新闻出版学院的基础——出版系于1995年成立,1999年合并为编辑出版学专业,2005年列入北京市名牌专业,2007年成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12月31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下,经教育部批准,全国高等学校出版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的批文下发。为了这张批文,陈丹和她的领导、同事们从2007年开始筹备了整整六年,进行相关的申报和筹备工作。2013年3月26日,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成立,北京印刷学院为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及秘书处挂靠单位,陈丹是这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副秘书长。与会专家深情回忆历年来北京印刷学院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所做贡献,而贯彻始终的,正是陈丹和她的同事们。
陈丹和她的同事们结合出版行业数字出版转型的发展和行业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要,多方奔走调研, 2008年北京印刷学院成立传播学(数字出版)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数字出版为明确培养目标的本科专业,四年后,“数字出版”正式进入2012版本教育部本科专业名录。同时陈丹也积极促成以北京印刷学院牵头成立的“全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建设联盟”,北京印刷学院成为组长单位,为全国相关高校搭建了数字出版专业教育的信息和交流平台。作为数字出版专业建设负责人,陈丹还启动了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精品课建设。
目前,新闻出版学院拥有五个本科专业,两个专业教学指导平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正是陈丹和她的同事们勇于开拓精神的体现。
协同创新,推动学院大发展
作为新闻出版学院行政院长,陈丹坚持“立足北京、依托北京、服务北京”的发展理念,将新闻出版学院的教、学、研与行业贴近,主动服务社会作为中心任务研究。近年来,她带领新闻出版学院师生广泛调研,走出去,密切与业界合作,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2011年经北京市科委批准成立跨媒体出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结合2005年经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整合与中国编辑学会、中国期刊协会共建中国编辑研究资料中心、期刊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搭建了众多科研交流平台。同时,还聘请大批出版业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和专家委员会成员,形成了一支跨领域、多学科的校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陈丹非常重视学科建设。作为学科建设负责人,陈丹组织全院教师深入研讨学校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学院的学科发展方向。陈丹还配合研究生部,组织学院相关老师,积极准备,所申请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协助研究生部,获批全国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2年国家教育部组织的第三次学科评估中,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位列第9。
在她的带领下,新闻出版学院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3项,横向项目14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先后主办、承办系列国际、国内专业研讨会及第一、二届全国网络编辑大赛等活动。与美国佩斯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等开展广泛国际合作。与国内一流出版集团及企业建有30多个校外出版传媒人才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每一项活动,陈丹都、全力以赴,一方面组织聚集多学科教师组建研究团队,一方面积极跟踪国内外数字出版前沿,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以交流促学术、以学术凝合力、以合力建人才梯队。
教书育才,无怨无悔
陈丹老师常说“我的梦想是做好人、教好书、育好人”。这正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最为本质的描述,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不但需要学识、教学和科研能力,还需要品德的感染力。
陈丹的家庭比较特殊,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并且其中一个孩子患有儿童孤独症,因为国家政策照顾才有小儿子出生。这个家庭,本应该需要陈丹做出更多的付出。
这也是陈丹经常自责的地方,放弃了市区的优越工作定居大兴本是为了孩子的特殊教育;可选择了高校教师的这个工作之后,能者多劳,从普通教师到专业负责人、科研副院长、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对孩子的照顾反而减少。陈丹老师陪孩子和照顾家庭的时间基本都是晚上,在稍微长点的假期里要是能带上孩子出外踏青、旅游,她回来都会和同事们夸耀好久……生活、工作难于两全,为了保证不耽误工作,陈丹老师家里常年雇有两个保姆。近几年来保姆工资持续攀升。“她们俩的工资合起来就是我的工资。”陈丹老师有时和同事半开玩笑地说,“我干脆回去看孩子做饭得了……”这样的自嘲之后,每天她还是早来晚走。凡在办公室的时候,她的门一直是敞开着的,手机也是一天24小时开机状态。“有事随时打我电话,多晚都没事!”她总是笑呵呵地对同事和学生们这么说。几乎她教过的每一名学生都会被她找去“谈话”。在她看来,师生间的研讨互动会产生新的有益的东西。这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由主导变成了辅助,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为了保证学生们的问题和想法能及时得到解决,陈丹老师对于学生们的来电总是持鼓励态度的。她在学生身上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因此曾多次被评选为校级优秀班主任;2011年获学校“我最尊敬的老师”称号;2012年被评为北京印刷学院师德先进个人。
兢兢业业、勤勤恳恩、踏踏实实。陈丹老师13年的教书生涯,是一个又一个满满当当的工作日、一个又一个灯火明亮的加班之夜,是一次又一次在北京的到处奔波。她在教学、科研、行政和管理上齐头并进,勇挑重担,以身作则,很好地诠释了一名高校教师的内涵,可以称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