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我代言 | 北印学子讲述文化故事 传承文化魅力(一)
信息来源:大学生记者团|发布时间:2024-02-14|文: |编辑:杨东京 曹文露
中华文化 深邃而辽阔
如同一条流淌千年的河流
它携带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跨越地域的界限
从北方的长城
到南方的古镇
从东部的海洋
到西部的草原
一路奔腾
穿越时空
在这条传统文化的长河中
每一滴水珠都闪烁着历史的记忆
每一道波纹都诉说着中华的传奇
寒假返乡的同学们争做家乡代言人
探寻文化宝藏
讲述文化故事
传承文化魅力
花市迎春到,花城领枝俏
“花都迎春,春意盎然。”为了新春的到来,每逢佳节,广东人民都簇拥到花街送冬迎春。这是立足于珠江三角地带所孕育出的独特“广府文化”。花商们会提早支好铺面,将各种花卉摆在摊前,吸引过往的游客。“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这朵红花鲜,那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这首家喻户晓的广州民谣,也是属于广州人民心中的温暖。
作为广东人,我可以很自豪地说:花市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起源于“花渡头”,其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或之前,当时广州花市与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廉州的珠市,被称为“广东四市”,影响甚广。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俗话说得好“行过花街才是过年”,每一年的迎春花市,都吸引了无数街坊前来“趁墟”,我自然也乐在其中。买年桔、选年花、办年货,跟亲朋好友一起,一路走走停停、有说有笑。节节高升的剑兰、“行桃花运”的桃花、招财进宝的银柳…款款都“靓到爆灯”,款款都是能带来吉祥好运的如意年宵花。就像妈咪说的那样,“大家买嘅唔係花,而係对幸福嘅向往,同埋新一年嘅寄望”(粤语:大家买的不是花,而是对幸福的向往)。
迎春花除了闻名于歌曲里,盛放在花市里,还生长在地铁里。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要登上从滘口站开出的五号线,因为它经过广州最大的花卉市场—岭南花卉市场。每个从这里上车的旅客,几乎都是满载而归,捧一怀鲜花而来(有的人是拉车来的),留一车芬芳而去。列车好像变成了春天的样子,座椅上、门口边,都有鲜花在“生长”。抱着鲜花的男女老少,也显得格外的温柔与亲切,可能,他们也被鲜花的笑容所融化了,对新的一年充满希翼吧。
“插起那迎春花,芬芳播千家。插起那迎春花,人人齐共欢乐也…”,又是一年花开富贵,无论是粤语歌里的迎春花,还是花市里的浓浓年味,还是开往春天的鲜花列车五号线,都将是所有幸福的开始。
(作者:司徒子滢 周靖雯)
京西文化伴我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在京西,一些小说与诗歌中的场景可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在我的父母还年轻的时候,如同《骆驼祥子》里写的,在北京石景山区的模式口还能看见成队的骆驼。它们的驼峰像两个软绵绵的肉塔,在移动时系在脖子上的驼铃晃动,叮啷的总是格外悠扬。那时的路并不十分敞亮,只是较为细窄的土路,从远处看那路由远及近似在慢慢收紧,直显得那两侧的山越发雄浑,最后仅留下了夕阳余下的那一点,直挺挺地引着前方的路。
如果我选了这路旁北面的山一直爬,在密林深处便会看到一处古刹——承恩寺。那刹里,有金漆镶嵌的穿云龙屏风、花丝镶嵌的繁花手包、金漆镶嵌八吉祥银锭套盒,这正是“燕京八绝”。我常为承恩寺的景物着迷,又因其神秘而无限向往。
若是临近春节,那边还会有庙会。近几年已经不大去了,只是在记忆中那里总是摩肩接踵的。戏台子上有人咿咿呀呀唱着戏的,台下人团团圆圆地坐,一切都在大红灯笼之下,照着团圆,擎着人们一年的希冀。京西极有代表的还得是京西太平鼓,那鼓据说蒙的是驴皮,特点就是边打边舞,人舞鼓、鼓缠人,是极喜庆的。犹记得那声音总是震天的响,似是要敲出人们一年的辛劳,再顺便敲出个盛世华年。
如果再往这山上走,便能“一览众山小”了。这京城万般风景好似都凝在了这画中的一方,不禁让人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而深深自豪。在西边还可以看到首钢大跳台,无数奥运健儿在这里拼搏出彩。人常说,那长城长啊,长得连古今。连的是古时中华儿女的脊梁,接的是冬奥健儿的不屈。我深爱着这里,这里是我的故乡。京西人是坚韧的,大家从山里来,也靠山吃山,习惯于将这一年的辛劳,讲给这山听,再一步步向上走。这路可能早已走了百年,是从前南来北往的骆驼队,也是如今来回奔波的青年,在将来还要继续走,伴着鼓乐震天响,伴着山歌来回荡,反正还有这山,还有这扬扬洒洒黄土任我闯,所以何惧又何慌!
(作者:李心怡)
“豫”见你,拥抱你
站立在有一个地方,左脚所踩的也许是秦砖汉瓦,右脚所踏也许是唐诗宋词,这里的一部地方史,就会是半部华夏史。这里便是河南,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千百年的文化,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血脉。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化的种子在岁月的洗礼下发芽、生长,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每当我回到我心爱的家乡河南,我的内心都充满了无尽的喜悦和温暖。这片土地承载着我的成长和回忆,它是我根系的所在,无论我身在何处,它都是我心灵的归属之地。
河南的美食让我流连忘返。作为中国的中心省份,河南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于世,我常常怀念那些独特的口味和料理。麻辣烫、烩面、河南炒饼,它们都是我童年时光的回忆。我喜欢在街头小摊上品尝热腾腾的食物,与朋友们一起聚餐,畅谈人生。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我的味蕾,也代表了河南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河南的历史文化让我感到深深的自豪。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洛阳的龙门石窟、郑州的嵩山少林寺、开封的清明上河图,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见证了河南悠久的历史。每次我站在这些古老的建筑前,我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传承。河南的文化底蕴让我更加自豪,也让我更加珍惜这片土地。
河南的人民给予我温暖和关爱。每当我回到家乡,亲人们的拥抱和笑容都让我感到无比安心。河南人民以其勤劳、善良和真诚而著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热情友好,乐于助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学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是我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永远感激他们给予我的关怀和支持。
回到家乡河南,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归属,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这片土地见证了我的成长,也塑造了我的性格。无论将来我身在何处,河南永远是我心中的家园。我将永远热爱着这片土地,珍惜与家乡的深厚情感。
(作者:刘施萌)
悠悠黄梅,梦萦安徽
说起安徽,便让人想到那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大多数人对安徽的印象可能仅仅停留在烟雨江南,然而,多元的地貌将安徽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卷,安庆位于皖南山区,独特的地貌也成为黄梅戏发展壮大的一大不可或缺的因素。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于安徽省安庆市发展壮大。黄梅戏吸收了众多剧种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语言以安徽方言为基础,质朴、地道,既有韵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风格,既有古代诗词的韵味,又有现代口语的通俗;唱腔以高亢激昂、婉转柔美见长,具有鲜明的安徽地域特色,正是皖北与皖南地区人民性情的真实写照。
黄梅戏给我们当地群众提供了娱乐的消遣,也满足了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家耳熟能详的《女驸马》等剧目,其中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引发了我们对自由、独立的追求。其实对安徽人民来说,黄梅戏已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在我小的时候,爷爷就总是坐在电视机前拉着我看《女驸马》等剧目。要想亲眼看看这一出黄梅戏,就更是难得了。戏班子不是总来的,他们有固定的演出时间,临时搭建戏台子,这才能细细品味一场现场的黄梅戏,等到戏剧结束,戏台子也随之拆散了,然而,那悠悠的曲调唱词,却在我心头久久不愿消散。从我牙牙学语,到现在成为一个大学生,那些经典的剧目仍然在我记忆中延续,那些剧目的碟片也仍被我爷爷所珍藏。因此,黄梅戏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曲目,更是一段独家记忆。
从古时候的徽班进京,到如今黄梅戏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逐渐国际化、世界化。安庆非遗黄梅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内涵。在最近的热搜话题“我的家乡”下,我们看见一个又一个来自安庆的名人或是普通百姓为安庆宣传,为黄梅戏宣传。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保护和传承好黄梅戏文化,让这一璀璨的文化明珠熠熠生辉,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高宜娜)
水火相济,醉卧云南
广袤的山河,苍翠的峰峦,一层一重的错落,这便构成了我那如诗如画一般的家乡——云南。提起云南,大家想到的或许是悠扬动听的《彩云之南》,又抑或是婉转多姿的孔雀舞。作为一个云南人,我要向大家介绍两个云南的特色传统节日。
在云南的一众特色节日当中,我最喜欢的节日当属是我们的火把节和泼水节啦!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每年到了火把节的时候,我和我的家人、朋友们都围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火把尽情地唱歌跳舞。在那个时刻里我们会忘却这一年当中所有的辛劳与不开心,去尽情享受这一场盛大的欢聚。在我看来,火把节既是云南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劳动过上了美好生活的体现,更是我们云南特色文化的结晶。
而泼水节则与火把节的活动内容大相径庭。在泼水节这一天当中我们会做许多特色文化活动。如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几乎所有的云南少数民族们都会参加到泼水节当中。我们会用干净澄澈的水来象征着对于他人的美好祝福。泼水节这个如此盛大的节日,总能够让我感受到云南人民那份最真诚、最热烈的爱与善良。在阳光的照耀下泼出去的水珠化成了一道道彩虹,映照在我童年的每一个蓝天里,使我深切地体会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所蕴含着的那股鲜活的、蓬勃的生命力。也正是这样独特的文化色彩,让我对于云南这片沃土有着深深的爱恋。
(作者:张鹤麟)
中华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不仅存在于博物馆和历史古籍中
更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在茶香袅袅中,品味历史的韵味
在笔墨纸砚间,感受书法的气韵
在节令习俗里,遵守传统的礼仪
它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穿越千年风霜
照亮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在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
肩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
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