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青年教学名师:做思想引领者,做行动带领者,做心灵陪伴者
信息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2-06-20|文: |编辑:曹文露 慈妍妮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教学名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校组织了第十六届校级教学名师奖及第六届校级青年教学名师奖的评选工作。学校教师冯柳平、胡虹霞、黄蓓青获第十六届校级教学名师奖,丁海洋、张佩、巫建获第六届校级青年教学名师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青年教学名师丁海洋、张佩、巫建,聆听他们的育人故事。
丁海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可能性
丁海洋,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安全系副主任,副教授,曾获北京印刷学院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印刷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印刷学院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主讲《数字图像处理》《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近三年教学等级评价均为优秀。已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取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主持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2项,主持北京市教委青年英才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参与北京市级项目2项。
从教18年来,丁海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不断改进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努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他主讲的《数字图像处理》《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都是理论性很强同时也密切联系实际的课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他会结合理论引入实际案例,将多媒体工具与开发环境操作及黑板板书相结合,通过板书推导讲授内容、通过开发环境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掌握。
实验教学中,为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他采用“鼓励优秀,带动中等,推动后进”的实验考核方法。在每个实验中,对按时完成基本实验要求的同学给予基础分,并鼓励学生完成老师给出的提高性要求,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提高部分的分数,激发学生潜能。
带领学生在全国密码技术大赛中获奖
信息安全专业以数字版权保护为特色,在课堂教学中除讲授课程知识外,丁海洋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数字版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为数字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班主任,丁海洋坚持“给学生空间,抓大放小,注重引导”的理念,给学生更多讲述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督促学生将时间花在学习等有意义的事情上。丁海洋表示,今后将继续努力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指导学生实践,不断培养信息安全和数字版权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应用人才。
张佩:终身学习,不断精进
张佩,新闻出版学院韬奋实验班秘书,副教授,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讲《编辑语言学》《经典阅读》,连续六年教学评价等级为优秀。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四川李白研究会会员。在《文献》《理论月刊》《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 余篇。著作1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 项,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社重点项目1 项,参与国社重大项目子课题申报1 项。
张佩讲授的《经典阅读》《编辑语言学》《中国文化专题》等课程,主要集中于大一阶段,这就必须处理好一个“衔接”问题,即引导新生迅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她将教学竞赛中的“说课”引入日常教学中,在课程全面展开前向学生系统介绍课程性质、特点,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与其他各专业方向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架构起一个宏观体系,帮助他们完成学科适应、认知转变、学业规划等。此外,她还会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学生们提供的新素材、新例证以及感兴趣的书籍等,保持课程的新鲜感与年轻态。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感,培养学生会分析、有同理心、能综合、会举证、能创造、会沟通等能力,她在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开发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对开放性问题展开有步骤的研究,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学术成果、文化产品,如撰写相关学术论文、著作,开发文字功能型软件,制作策略型游戏,策划文化含金量高的优质图书选题等。
人文学科的核心目标始终是塑造“人”,语言作为柱石,更是撑起了“人”的精神传递、情感表达与价值判断力。张佩在授课中注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授文字、语词、声韵、校雠等时,首选能集中体现中华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例证,将具体的内容、技术沉浸于文化铸魂的氛围中,潜移默化,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高贵品质。
语言文化类课程本身就以“文化铸魂”“立德树人”为要义,因此关键点不在于融入思政,而是如何在教学中理清线索,自然表达,使学生从心底里认可所学,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同学们很愿意把学习、生活中的快乐与难处跟张佩分享,即使是非常内向的同学也通过邮件、微信等逐渐加入到讨论中,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张佩曾和17级韬奋班的几位同学相约练字,抄写诗文名篇,同学们每天都会分享练字的成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平时课堂内外,她也会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分享,师生讨论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意思的选题,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张佩一直坚持在教学中贯通“自觉学习”与“永恒学习”。前者侧重对学生自觉学习意识的培养,这种培养必须落在实处,比如在理论工具掌握、运用方式方法等方面教授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感受到真实的成就与挫折,自然会形成自主改进提升的迫切感与行动力。后者“永恒学习”则侧重师生共同学习,能将学习作为生活中的正常项目与良好习惯,而非集中于求学阶段的“重任”。张佩希望能形成更扎实、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能带领本科生、研究生积极融入出版物版本学的探索,培养一批有担当、有学识、职业素养突出的研究型出版人才。
巫建:用现代设计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巫建,设计艺术学院文创产品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带领团队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获评2020年北京高校师生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双百行动计划”优秀示范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篇,著作1部。承担多个教学改革项目。
一直以来,巫建积极探索以常规教学为第一课堂、以工作室研究实践为第二课堂、以师生一体服务社会创新创业为第三课堂的“点-链-网”学研产“三级课堂”协同创新,实现教学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学研产“三级课堂”协同一体
巫建围绕设计活化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京味文化展开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致力于为首都创新产业提供新理念、新IP。他承担的北京社科基金项目《京味文化设计创新与文化弘扬》过程成果被上级领导给予肯定性批示,承担的中国科协项目以钱学森、袁隆平等四位大科学家学风传承为主题进行创作,获评优秀项目。他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期间为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介绍文创工作坊
他用实际行动将思政融入课程,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建党100周年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活动中,巫建和老师们与天安门管委会等机构合作,带领学生创作了“中国梦新兵偶”和“冰雪潮玩”等系列IP产品,不仅实现批量生产,被保定等城市选为政府礼品,还获得“北京礼物 TOP100”等荣誉。2021年,巫建带领学生到成都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奋战6个月,以北京地域文化为主题,创作了一批原创作品,得到了省部级领导的关注和点赞,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未来,巫建表示将继续践行“学研产”协同创新,把产品落地,将培养学生、设计研究、社会服务融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机会,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为社会创造财富。在思想上引领学生,在行动上带领学生,在生活中陪伴学生,坚守设计服务美好生活的创作理念,坚持创造出系列经典的中国文化IP形象,用现代设计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