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生活击掌 北印学子春日回望
信息来源:大学生记者团|发布时间:2025-05-23|文:大学生记者团 |编辑:张桐 曹文露
温柔的风
携着海棠的清香
轻抚过图书馆的窗棂
清新的雨
浸润着操场的绿茵
唤醒青春的昂扬
这个春天,春意与朝气撞个满怀
北印学子不负春日好时节,且以青春赴山海
坚守热爱,静待花开
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仍有人坚守着对纸质出版的热爱,23级编辑出版专业的窦方廷正是如此,对阅读纸质书的热爱是她选择编辑出版专业的初衷。这个春天对窦方廷来说是充实的,从手缝本的制作到《新出版人》杂志的打造,“出版”的工作贯穿了她的生活,是她对专业应用实践的最好诠释。
今年四月,学校举办“春日拾趣,创艺相逢”主题创意集市,窦方廷选择制作“手缝本”作为原创手工作品进行展示。创作这款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古代线装书,通过手工缝制实现小批量制作。选纸、针孔间距等微小的细节都在考验着制作者的经验,“制作中最大的困难是技艺不够纯熟。”为此,她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现代工艺视频,反复调整修改。在集市销售过程中,她还与包装专业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讨论如何精进技术,使作品更精致、更牢固。
校园杂志《新出版人》第十八期即将正式付梓。作为这本杂志的主编,窦方廷以专业的态度,全程把控杂志的全流程运作,从选题会到约稿到三审三校、排版、打样、审核,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她对专业的执着追求,是知行合一的深度实践,而她穿梭于油墨清香间的执着,更延续着深深的文化情怀。
第十八期《新出版人》里写道:“出版行业不会是鲁尔福笔下铁板一样的土地,而将是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从一本“手缝本”到一本杂志,窦方廷用她的坚持证明“纸质出版仍有不可替代的温度”。这或许印证了:唯有以热爱为犁铧,方能耕耘出超越时光的永恒价值。
采写:李家慧
新闻学子的跨界体验
于朱欣潼而言,参与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是这个春天最精彩的注脚。作为一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朱欣潼跨界体验“检察官”的身份,在法槌起落间收获了别样的体验。
模拟法庭赛场上通常分为公诉方与辩护方两组,围绕法律案例展开完整庭审——从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到辩论总结及被告人最后陈述,每个环节都考验着选手的法律知识储备与临场应变能力。前期的备赛过程是艰难的,面对陌生的刑事诉讼类诈骗案件,零基础的朱欣潼需要攻克法学专业知识与实务操作双重难关。为此,朱欣潼寻找并研读诈骗罪相关法条,通过讲解视频理解案件的构成要件,再结合案卷和讯问笔录梳理人物关系和资金往来,明确证据支持和证人证词要点,最后整理案件材料,将法学知识与实际案件结合,加深理解。同时,她还积极向指导老师请教,反复修改起诉书。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朱欣潼大量的心血。
比赛当天,朱欣潼以公诉方检察官的身份站上模拟法庭的赛场。比赛伊始,她十分紧张,“由于上场前没有来得及完整演练,刚开始读起诉书时,我的声音都在颤抖,读完后感觉大脑都缺氧了。”在法庭辩论阶段,面对法学专业对手的犀利反驳,她一时陷入困境。但随着与对手深入交锋,朱欣潼不断思考自己发言中可能会被攻击的点,并不断在脑中模拟可以做出的反驳,最终顺利找回了状态。“在被指出漏洞时,我强迫自己深呼吸保持镇定,用更严谨的论证回应质疑。”这场思维的对决中,朱欣潼也在逐步成长。
对朱欣潼来说,这次模拟法庭的经历意义非凡,“一些新兴的、特殊的案例通过模拟法庭的平台进入公众视野,这本身就是社会的进步。”在朱欣潼看来,模拟法庭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推动法律进步的重要平台。她感慨道:“参加模拟法庭让我真正动手处理案件,我才发现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保护我们的铠甲。”这次比赛,不仅让她收获了丰富的法律知识,提升了她的辩论水平、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她在扮演“检察官”的过程中,真切触摸到了法律职业的脉搏,懂得了法律在法庭上捍卫正义的力量。
从庭前准备的抽丝剥茧,到当庭辩论的见招拆招,这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经历,推动朱欣潼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前行,也为她的未来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动力。
采写:陈诗安 马禹弘
以笔为媒,寻找成长的答案
校园里,樊谕潼步履匆匆。作为学生记者,她用两场精心策划的采访,为这个春天写下独特的注脚。从默默筹备到与优秀毕业生面对面交谈,她在倾听与记录中悄然完成了一场自我蜕变的旅程。
最初开展毕业生采访工作时,樊谕潼对于优秀的定义只是单一的量化评定:GPA、证书数量、竞赛名次。但当她试图用这些标准框架去定义优秀毕业生时,采访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于是,她开始调整前期筹备的策略,虽然她依旧会系统地做学业背调,但更注重挖掘数据背后采访对象为追求理想付出了什么。“优秀不只是拿过多少奖项、获得过多高的成绩,而是在实现目标的路上走过多长的路。”如今的樊谕潼,依然会在采访前逐条核对背景信息,但也懂得了应该从采访对象随口一句的吐槽中捕捉细节,从而挖掘“优秀”背后的辛苦。那些曾被视作“冗余信息”的生活片段,成为了她打开采访对象心锁的密钥。
“采访时最难的不是提问什么,而是如何让沉默的人开口。”樊谕潼坦言,面对性格内敛的采访对象时,精心设计的提问框架往往会失效。她曾遇到一位面对采访十分紧张的学姐,回答问题时总是简短生硬,对话几乎陷入僵局。那一刻,她意识到机械地推进问题清单只会加剧对方的焦虑,于是转而聊起校园趣事,当气氛逐渐松弛,对方总算打开了话匣子。此后,她开始调整采访策略——遇到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不再执着于问完所有问题,而是用轻松话题破冰,耐心等待对方主动分享;当对话突然冷场时,她会暂停追问,用眼神或点头传递倾听的诚意。直击心灵的文字背后,是受访者无数次的卡顿、叹息与突然的沉默。这些看似“低效”的尝试,反而让多位采访对象在后续沟通中主动补充细节。
“努力的过程虽苦,但坚持下来就有收获。”当被问及最难忘的采访对象,樊谕潼的语气中仍带着感慨。那位考公上岸的学长,用近乎苛刻的自律让她重新理解了“奋斗”的含义——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背时政,深夜仍在复盘错题,就连短暂的休息时间也严格控制。备考期间,他放弃了所有娱乐活动,始终保持着对目标的专注。这份坚持也在樊谕潼心底生根发芽,让她在纷繁的选项中,愈发清晰自己该为何事倾注热情。
樊谕潼用充实、收获、成长总结她的这个春天。充实的,是充满采访、课程与社会活动的日程;收获的,是受访者赠予的人生智慧,是专业课带来的思维启迪,是各类讲座碰撞出的灵感火花;成长的,是逐渐进步的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式。“以前总觉得成长需要轰轰烈烈的顿悟,现在才懂它更像细雨渗入土壤。”那些在采访现场记录的人物故事、课堂上捕捉的思想碎片、活动中碰撞的鲜活观点,最终都沉淀为属于她的生活经验。把日子过成动词,答案自会生长。
这个飞絮如雪的春日,樊谕潼以笔为媒,在别人的故事里悄然播下自己的种子。那些关于坚持、平衡与热爱的答案,终将化作她前行路上的星光,照亮下一段精彩的旅途。
采写:张静涵 张佳依 董佳楠
志愿活动传递书香,引领全民阅读风尚
这个春天里,大兴区“悦读书·越兴运”阅读活动举行,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营造出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出版学院的韩易轩也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
在活动现场,韩易轩负责图书的分拣、搬运、场地布置以及管理食品油墨打印技术展示和古典书籍售卖的摊位。“食品油墨打印摊位特别受小朋友欢迎,通过传送图片可以将图案印在小蛋糕上,吸引了很多人来参加。”古典书籍摊位也吸引了不少中年顾客,翻阅着摊位上的旧书,有的回忆起家中曾有过类似的书籍,有的则因为书籍的全新排版或精美的装帧而选择购买。这些生动的场景,让韩易轩感受到不同年龄段读者对阅读的热爱,也更加坚定了她参与阅读推广的决心。
通过参与活动,韩易轩对“阅读推广”有了更为深刻和新颖的理解,“阅读推广不是简单地将书籍推荐给大众,而是搭建起与读者互动的桥梁。”在这次活动中,创新性地将古典书籍与现代食品油墨打印技术展示相结合进行推广宣传,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让大家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未来的阅读推广需要更多这样创新的形式,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提升大众对阅读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韩易轩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全民阅读事业做一点贡献,让书香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
采写:张原溪 曹钧凯 冯予欣
助人小举暖春光
早春里一个寻常的周末,北京地铁10号线车厢内上演暖心一幕: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的王欣一,帮助一名与家人走散的小女孩与家人顺利团聚。这一小小善举,折射出北印青年的责任担当。
当天,王欣一在前往志愿活动途中,发现一名神色慌张的小女孩来回踱步。在小女孩向她求助后才得知,原来小女孩在车门关闭前匆忙上车,和同行的家人意外走散,且没有随身携带手机。面对小女孩的焦急求助,王欣一立即将自己的手机借给她联系家人,并主动提出陪同寻找。确认小女孩已与家人约定在下一站会合后,王欣一才放下心来。
谈及这段经历,王欣一坦言,面对求助时,她并非毫无顾虑。她也曾心生警惕,但小女孩慌乱无措的神情、真切的焦虑与不安,让她选择给予善意。在成功帮助小女孩的那一刻,成就感如春日暖阳,驱散了所有疑虑,“这是春天里最值得铭记的事。”她微笑着说道。王欣一的这段经历虽平凡却满含暖意。
每一次善意的举动,无论大小,都是一簇跳动的火苗,驱散冷漠,点燃信任,王欣一的小小善举为世界增添温暖,更给她的生活留下余香。
采写:刘悦彤 查李
跨越距离的温暖重逢
在快节奏的大学生活中,一份真挚情谊弥足珍贵。真正的友情经得起时间和距离的考验,这正是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王忆在见到阔别已久的好友后最深的感受。
四月的一个午后,王忆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好友竟秘密地跨越千里来到学校与她相见。在这次见面之前,王忆曾无数次幻想过与好友重逢的场景,期待着能紧紧相拥,期待能畅聊彼此的生活,然而实际的重逢因为好友的“突袭”略显得仓促,但惊喜从来不会给人反应的时间,望着好友眼中与她幻想的一般无二的关切与温暖,王忆心头萦绕的感动如海浪般汹涌澎湃。太多的激动难以言表,对视良久后是不约而同地相视而笑。“我想我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场景。”
六年时光,王忆与好友一同经历中考、高考,彼此的默契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逐渐加深。遇到学业瓶颈一同泡在图书馆“互补学习”,疲惫时互相分享零食与趣事,考砸情绪低落时默默陪伴……好友始终在用陪伴给予她力量。虽然如今两人因上大学分隔两地,但距离从未冲淡她们的情谊,反而因执着的“线上陪伴”让友情愈发深厚。同步“云自习”时的相互鼓励,连麦看比赛时的激动欢呼,还有深夜的语音聊天,分享生活的琐碎与烦恼,她们从未“分开”过。
这次久别重逢后,王忆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每当回忆起重逢的场景,嘴角都会不自觉上扬,这份温暖成为了她面对困难时的动力。这场见面让平淡的日子散发出了别样的光。
好朋友就是你成功时他比你更开心,你跌倒时他先伸手而不是追问原因。王忆想对所有拥有珍贵友情的人说:“一定要珍惜身边的朋友,无论相隔多远,都要用心维系这份情谊,因为真正的朋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采写:徐馨 尹紫陌
这个春天的故事
由每一个奋斗的你、热爱的你、闪耀的你书写
无论是玉兰树下的重逢
还是集市中的忙碌
无论是赛场上的博弈
还是列车厢中的帮扶
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记录
每一刻精彩都应当珍藏
青春剪影载韶华,春日美好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