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挂职成长故事:在专业实践与行业深耕中提升自我
信息来源:党委组织部|发布时间:2025-10-04|文:李美艺 |编辑:张桐 曹文露
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教师到有关部门、单位和地区进行挂职锻炼,是学校党委加强干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加大工作力度,一批优秀的青年干部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在不同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挂职过程中收获了经验,开阔了视野,经历了成长。
为让更多青年干部教师从他们的挂职经历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学校党委组织部和宣传部联合策划推出“我的挂职成长故事”专栏,邀请老师们分享他们挂职锻炼的收获体会。今天,让我们走近出版学院袁萱、新闻传播学院蔡呈伟、科研处戴晋,聆听他们的挂职故事。
出版学院 袁萱
挂职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助力出版走出去事业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干部教师挂职锻炼工作,助力人才成长。我是出版学院数字出版专业教师袁萱。按照组织安排,我于2023年10月至2025年6月,在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进行了为期1年8个月的挂职锻炼。
挂职期间,我主要负责国家出版工程的日常管理、“出版走出去”相关课题研究,以及参与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组织工作。在政治历练方面,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参与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宣介工作,提升了政策理论水平,坚定了对国家新闻出版走出去事业的信仰。在重大任务中,我积极锤炼本领。参与第三十届、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时,我负责精品展策展和规划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布展时的连夜调整,换来了各方对精品展区的称赞,让我收获满满成就感。在推动丝路书香工程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工作中,我负责立项和结项管理,提出的针对性、建设性意见建议得到认可,专业能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凭借自身学术背景和出版专业优势,我深入参与调研实践,为出版走出去课题提供有力支持,开拓了国际视野。同时,我学习到同事们严谨的工作作风,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做到严于律己。
这段挂职经历重塑了我的职业人生,未来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扎实的作风,为国家新闻出版事业贡献力量。
新闻传播学院 蔡呈伟
投身网络视听监管,在实践中突破认知
我是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教师蔡呈伟。受学校选派,我于2025年4月至今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挂职,主要负责微短剧成片相关工作。对我而言,这既是一次严肃的行业实践,也是一场新鲜的认知突破。
以往在从事传播学研究时,我更多聚焦于内容生产的社会影响,挂职后,我深入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真切体会到每一部微短剧上线背后,都有着监管逻辑、创作规律与社会价值的深度博弈。在审核微短剧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政策设计的精密性,例如在审核架空历史穿越题材微短剧时,不仅要校准历史细节,更要审视历史观表达,在“创作引导”与“艺术表达”之间寻求平衡,这是单纯理论研究难以涵盖的内容。
同时,我也认识到微短剧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平台-制作方-公众”多方协同,在监管过程中要避免“一管就死”和“一放就乱”的情况。机关工作的严谨性也让我重新审视学术研究中的“责任伦理”,每一份审核意见都要有政策依据,每一次修改要求都需书面记录,这种“闭环式决策”与高校科研的“开放式探索”截然不同。
挂职期间,我收获颇丰。我从“事后分析”走向“实践在场”,极大提高了对行业的认知;从“学术自由”到肩负“决策责任”,实现了机关工作的思想淬炼。未来回到校园后,我会把这些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在相关课程中引入“分级审核案例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规范内进行艺术创作”。我希望继续做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的“摆渡人”,为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科研处 戴晋
挂职延庆区科信局,投身区域科技创新事业
2024年12月我受组织选派,前往延庆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科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
在科技创新科,我负责全区技术合同登记审核工作,确保技术合同真实合法、数据精准,推动政策红利惠及创新主体。同时,我系统学习了高企认定标准等知识,协助梳理区内科技型企业清单,参与申报辅导与审查,还负责科普数据统计和科普项目征集协调工作。跟随同事深入企业园区时,我积极开展科技政策宣讲和需求调研,真切了解到企业的痛点与创新诉求,深刻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提供精准服务对培育创新主体的重要性。此外,我还接触到产学研合作等工作,明白了搭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意义。
通过此次挂职,我在多方面得到成长。我提升了理解和解读科技政策的能力,熟悉了项目管理全周期流程,强化了“以创新主体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未来,我会将所学所悟融入本职工作,持续关注科技创新动态,提升服务创新主体的能力,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