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网_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北印人物» 高考倒计时3天 | 以榜样力量 为你加油!

高考倒计时3天 | 以榜样力量 为你加油!

信息来源:校团委|发布时间:2025-06-04|文:校团委 |编辑:和小婷 曹文露

敬业实践之星 王雨桐

光影逐梦 全面发展

他是怀揣新闻理想的“逐梦者”

立志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技能

他选择走向西部基层

用镜头记录时代印记

传递榜样力量

在新闻传播中践行青年担当

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王雨桐,是一个对新闻传播领域充满热爱、经常被朋友吐槽“相机长在手上”的学生。

作为学校“青春北印”公众号的核心运营者,王雨桐的日常工作就是拍摄校园活动图片、撰写新闻稿件。三年来,他累计参与创作推送300余篇,撰写校园新闻近50篇,总阅读量超30万。从深夜赶稿的疲惫到反复校对的坚持,独特的经历让他熟练掌握了新闻采编的基础技能,更让他坚定了“传播校园文化、讲好北印故事”的初心。

在校期间,王雨桐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力求把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创新实践中。在大广赛竞赛期间,他与团队以“AI技术服务人类社会”为切入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视频后期制作,生成了大量图文、音视频和脚本素材,大幅提升创作效率。作品斩获国家级三等奖、国家级优秀奖及北京市三等奖三项奖项。此外,他积极参与大创、挑战杯等项目,探索人工智能在出版传媒领域的创新应用,努力为行业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带着在校园中的沉淀,王雨桐将实践的脚步迈向更多平台。他曾在国家级媒体、互联网公司、杂志社等单位实习,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实践和工作经历。在人民网实习期间,王雨桐以实习记者的身份深入首届链博会、国台办发布会等重大活动现场,用镜头捕捉科技前沿与新闻热点,创作的图片新闻、短视频登上微博热搜TOP3,受到多家官方媒体转发。

2024年暑假,王雨桐主动报名北京市“见证优秀共产党员榜样”首都大学生集体采访行动,作为北印实践团的摄影记者,跨越4000多公里深入新疆和田对口支援一线。在风沙漫天的援疆一线,他跟随四位北京援疆干部的脚步,用镜头定格下他们日夜奔忙的身影,记录着“做种子,不做粮食”的奉献誓言。

每当拿起那台浸透了和田风沙的相机时,王雨桐对未来的答案就愈发清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未来,王雨桐励志扛起相机走向基层,向下扎根于祖国大地,用镜头记录更多的榜样力量,在祖国西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诚信学习之星 王冯鑫钰

印刻诚信 筑梦印刷

她怀揣对印刷的深厚情感

深耕印刷技术与艺术融合之路

她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印刷人的匠心独运

在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

更在服务同学、服务社会中展现青春担当

面对繁重的专业课程,王冯鑫钰从未退缩,她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每一个挑战,综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荣获2024学年校级一等奖学金、2023学年校级三等奖学金及“三好学生”称号。她的勤勉与坚持,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更在于对诚信学习的坚守。作为24印刷一班的学生导员,她经常与同学们交流印刷知识,共同规划学习计划,探讨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王冯鑫钰的学习准则。她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印刷技能大赛,反复打磨作品,最终取得优异成绩。在实习实践中,她参与正印科技公司的成像系统检测学习,掌握成像系统检测技术,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专业技能,更让她对印刷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深知创新是印刷行业发展的关键。她参与的“艺纸甄选”项目,通过微信小程序和虚拟打样系统为用户提供精准选纸服务,荣获2024年北京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这一项目不仅展现了她的创新思维,也体现了她对印刷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同时,她深耕印前工艺方面,研究树莓派传感器和印刷标准方向,参与的多个项目,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

展望未来,她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在印刷这条道路上,用青春和智慧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她相信,只要保持诚信学习的态度,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印刷领域绽放光彩,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和谐成才之星 赵伯麟

奋勇精进 弘文致远

她信念如磐,初心如故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知行并进,躬身实践  

她心中有传媒之梦

脚下有力量

志向在出版强国之疆

今年是赵伯麟在北印的第六年,她本科就读于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曾在本科期间担任营销学生党支部书记助理、工商管理类2班新生辅导员,获校长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研究生阶段她曾任2023届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党务中心主任,现任2023级经管学硕1班班长。发表论文2篇;主持大学生科研立项1项,参与1项;学科竞赛获奖5项,开展校级暑期社会实践3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7项,获得荣誉称号10项。荣获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以及优秀研究生干部。

在担任学生党务中心主任期间,她协助老师开展学院7个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发展工作和学院基层党建工作,经手材料千余件,撰写新闻稿十余篇。结合学院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她组织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建特色活动,最终带领各学生党支部获得市级奖项1项、校级奖项6项、院级奖项4项。

在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中,她始终抱着突破自我、突破未知的态度,从零出发。她参与导师主持的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课题项目,和项目组成员共同致力于推动北京中轴线数字化成果惠及全民。她主持的大学生科研校级重点课题项目获得2024年大学生研究计划答辩会学院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带领团队成员根据北京市香山公园管理处提出的需求,撰写创新创业计划方案,拓展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扩大香山红色革命文化宣传力度,最终获“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青春活力和文化魅力交相辉映,青春律动与文化脉动同频共振。2024年,她协助学院开展“‘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书香行”系列活动。在服务北京出版集团“旧书新知”系列活动中,她作为学生负责人与项目成员借助图书销售全流程工作的具体实践,共同开设新媒体账号“蛋蛋后爱读书”,深入探索古旧书营销创新应用模式和新媒体矩阵赋能古旧书文化传播的效果,以多元视角助力古旧书“破圈”,她们策划的“挑战100元能在古旧书市买到什么”、“报国寺图书市集大探索”等主题的短视频,总浏览量达到4096人次。现已于《大学生》杂志增刊——“‘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专刊发表(一作)文章2篇。同时,他们每周对京版伦洋的在销书籍进行图书直播讲解,在不断在实践中形成了专业又不失青春活泼的直播风格,每场图书直播讲解都能达到近400人次的关注度,现场直播的新形式也让京版伦洋在书市中更加“亮眼”。

她时刻怀揣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践行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为校园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2023年,她参加“纪念馆之星”培训计划,共计提供免费讲解11场,并被评为“纪念馆之星”。在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志愿服务工作中,她负责嘉宾引导和会务保障工作。在天安门地区202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服务保障活动中,为游客指明路线、答疑解惑,展现北印学子昂扬的精神面貌和专业的服务水平,本年度校级及以上大型志愿服务活动时长共计112.5小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她将继续怀揣着“读好书、编好书、印好书、传好书”的出版人情怀,和谐成才、全面发展,担负起新时代出版传媒学子的使命责任,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青春之我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思想引领之星 张一骢

不啻微芒 造炬成阳

他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四力”要求

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实习、实践活动

他始终坚定发挥模范带头、先锋引领作用

保持高度求索精神

在新闻路上砥砺奋发,扎实前行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来自新闻传播学院22级的张一骢始终坚信这句话,在攀登大学这座山的过程中,他不断在小进步中收获大成长。

张一骢从经济管理学院转到新闻传播学院,从零开始,步步攀登,努力提升绩点,积极参与比赛和校内外各类活动,最终在综测排名中达到了专业第四的成绩,也收获了二等学业奖学金。“身体力行,以学为先”,作为新闻人,他坚持不断写作,撰写了三篇全国性刊物,分别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教育论坛、正义网上发布。

第一次参加市级比赛,他用心准备了4000字的稿件,成功拿到了我校在该比赛项目上的第一个一等奖。在暑期,他带领大学生艺术团文艺小分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先进个人、优秀团队、优秀奖等荣誉,参与的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获得市级“挑战杯”金奖。这些经历让他快速成长,更培养了他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担任学生干部两年多,他组织并参与了校内外大型活动超20场。积极投身圆明园志愿讲解员、学校迎新生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成为首都志愿者的六年时间中,他的志愿时长已达350个小时,志愿项目超过40项。

国家公祭日的活动中,他前期独自撰写的千字稿,后期在严寒中冒着大雪完成作为首都大学生代表的宣讲工作,被央视新闻、北京卫视全程直播,通过努力和声音让更多人回忆起那段历史。

在伦洋的实习过程中,他学会了拍摄、剪辑等技术;帮助语文特级教师何杰运营公众号和视频号超过一年;在中青报作为出镜记者,他完成了四部作品的拍摄和五篇稿件的撰写,深入了解了新闻行业的工作内容。

“人生如登山,但人生的目的不是到达山顶。”上一山,过一山,山山而川。于他而言,何为青春,青春就是一路上遇到各种不同的风景,何为榜样,榜样就是每一个努力攀登的人,在努力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只要勇敢登攀,沿途定是繁花似锦!

思想引领之星 万诗祺

以专业之笔绘就新时代青年答卷

她将出版专业与青春理想深度融合

在不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

来自出版学院24级出版专硕的万诗祺,与出版的缘分始于家乡江西——红色革命的摇篮、邹韬奋先生的祖籍地。从小听闻韬奋先生事迹的她,怀揣着对出版事业的憧憬,于2020年踏入学校编辑出版学(韬奋实验班),自此开启了逐梦之旅。

在韬奋精神的指引下,万诗祺不断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精进业务能力,也由此立下投身出版强国建设的志向。在校期间,面对学业与实践的重重困难,她没有退缩。愈是挑战,愈是像一名工匠般雕琢自己,不断打磨自己的专业素养,也因此收获诸多荣誉。从大一到研一,从本科三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到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从校级科研到国家级大创,万诗祺在红色出版实践的淬炼中成长。学习之余,她积极投身学生工作,韬奋班班长、党支部委员、院学生会主席、学生兼职辅导员……她的身份不断变化,但为集体服务、为同学奉献的初心始终不变。在她和同学们的努力下,20级韬奋班获评“北京高校优秀班集体”,党支部也在党建活动中成绩斐然。

作为出版专业的学生,万诗祺深知传承红色基因是使命所在。建党百年之际,她与团队深入多地红色革命圣地,探寻红色出版史。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她们一点点收集历史的拼图,将珍贵的调研成果转化成红色宣讲,走上新生思想教育讲台和红色期刊展舞台,讲述红色出版家的动人故事,号召同学们进行更为深刻的出版实践。在学院指导下,从最初的小团队,发展成“百馆·千书·万文”成熟实践项目,百余名师生参与其中。他们深入20个地区,收集900余份文献书籍,形成万字成果材料。该项目最终荣获“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让红色出版文化闪耀光芒。

万诗祺还将出版专业知识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北京冬奥会期间,她是住宿业务领域志愿者,用真诚与专业为外国客人解决难题,为冰雪体育盛会贡献青春力量;“扬帆计划”实习期间,她在科技部门感悟科技赋能发展的深层逻辑,细心学习,大胆工作,为科技下乡奉献绵薄之力。进入研一,万诗祺把冬奥服务沉淀的文明意识、科技历练培育的创新思维和出版专业淬炼的文化自觉熔铸于乡土实践,随出版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的30余名成员扎根唐大庄村,通过与唐大庄村党支部共建的形式,聚焦新时期首都乡村优质文化供给和科技赋能下的产业融合,让智慧阅读活动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助力唐大庄村成功获得非种植产业科技小院建设资质,入选北京市农民增收典型案例。该支部共建项目在2024年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6d844282fa9f478a9bc11fe06c3297f1.jpg

站在北印的校园里,脚下是先辈走过的路,头顶是百年未变的璀璨星空。万诗祺表示,在五四运动106周年到来之际,回望百年前那群高擎火种的青年,她满怀敬意,作为新时代青年,必将以史明镜,带着红色基因与出版情怀,以专业之笔绘就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答卷。

思想引领之星 李紫琦

德才兼备,笃行致远

她以“守正出新”的使命发挥先锋作用

她以“艺工融合”的理念传承文化瑰宝

她以“奉献无悔”的初心投身志愿服务

在实践中追求卓越

在奋斗中绽放光芒

今年是来自新媒体学院22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李紫琦来到北印的第三年。在过去的两年里,她认真学习,深耕实践,连续两年综合测评专业第一,荣获校级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并担任班级班长、学生辅导员、北京市宣讲员、新媒体学院主席团成员、媒体宣传中心副主任、北京市高校联盟社团社长、专业实验室社长等工作,共获荣誉50余项,作为学生骨干带领班级获得荣誉11项。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作为学校首个多学科交叉融合二级学院的学生,她在刘华群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深入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巧妙地将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精心创作出《南湖曙光》《只此青绿》等一系列既富含创意又兼具实用价值的杰出作品。创新训练项目获北京市立项,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让传统艺术在数字空间“活”起来。在担任专业实验室社长期间,她通过“以老带新”“以践促学”的模式,带领同学们从刚步入实验室的零基础到可以制作出富有文化性、创新性的作品。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对专业的热爱与对文化的坚守。

学术乃立身之本,实践为致知之途。“北印青梅”网络思政工作室作为全校唯一的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工作室,肩负着传播正能量、引领新思想的重任。她作为工作室骨干,加入媒体宣传中心的三年,从一名新媒体小白,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媒宣骨干。采访、撰写、拍摄、剪辑、排版、发布……一系列工作她以最高的质量、最快的速度独立完成,用镜头记录校园的春夏秋冬,用文字书写北印人的奋斗故事。5万+的稿件字数,10万+的拍摄作品,这些数字背后,是她对新媒体事业的无限热爱,更是她用青春力量讲好北印故事的坚定信念。

通过自身不懈努力,经推荐和选拔,李紫琦成为官方平台“V思想”的实习编审,并进入新华社实习。于省部级媒体工作期间,她深刻认识到这一平台不仅是政策传达的窗口,更是青年思想引领的高地。她以“专业力”“创新力”和“引领力”为核心,通过丰富的工作经历,运用多媒体技能将政策转化为“一图读懂”和短视频,使单期阅读量提升40%。

今年寒假期间,李紫琦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其他19组选手一起,走上央视舞台,参与《成语探华夏》节目录制,带领全国观众在成语故事间,体悟人生哲理,探寻中华文脉,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触摸其中蕴含的智慧结晶。

在学业与工作间隙,她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全面展现青春风采。三年来,从校园到社区,从中小学到天安门广场,累计服务人数2000人次,服务时长超过300小时,经过层层选拔,她成功入选为北京市宣讲员和诚信宣传大使,并走进高校进行志愿宣讲。志愿服务使她更加坚信: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自我实现,更在于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青年,李紫琦将继续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勤勉刻苦,追求卓越。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以实干笃行绘就青春底色,用数字力量赋能时代发展。

[关注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