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教学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班
信息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5-08-09|文:崔静怡 王妍 |图:刘佳瑶 叶雨菁|编辑:曹文露 张炜
为全面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8月4日至8日,以“长安红韵铸教魂 智慧赋能育新人”为主题的教学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班在陕西西安举行。本次培训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党校)主办、教务处承办,通过专题报告、实践教学、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责任担当。来自教务处及各教学单位的30余名教学管理人员及部分专任教师参加培训。

学校举办教学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班
开班动员:思政铸魂明方向 数智赋能启新程
学校党委常委、副院长刘益在开班仪式上致辞,教务处处长孙志成主持开班仪式。
刘益对参训人员提出学习要求与期望:一是强化党的理论武装,深化教育使命认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理论指导实践。二是把握教育规律,提升管理业务水平,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知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解,在懂教学的基础上做好管理。三是拥抱数字变革,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主动运用AI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借助大数据优化教学评价、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学管理人员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探索数智赋能教学管理新路径,为培养高质量复合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刘益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专题报告:前沿引领拓思路 创新实践强本领
专题报告紧扣教育数智化转型主题,设置多门前沿课程,深入探讨AI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成果选题培育》《基于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的新形态专业建设》《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应用暨典型做法》《AI助力高校教务教秘办公智能化》等专题讲座,通过详实的应用场景演示和典型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AI技术为教育领域各环节提质增效的具体方法,从技术赋能、流程优化、育人创新等多个维度,为高校教育教学数智化转型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学员们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细分领域的实际价值,为优化教学管理、创新育人模式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法。
聆听专题报告
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求真知 文化浸润强根基
参训人员赴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开展交流学习。学院相关负责人分享了轻化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经验,介绍了柔性电子学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和实践课程开设情况,并带领参训人员实地参观了轻化工程、包装工程、柔性电子学等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双方围绕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赴陕西科技大学交流学习
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学员们以历史文物、档案文献为“活教材”,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活动。纪念馆深度还原了革命先辈开展抗战工作、统战工作等的峥嵘岁月,令观者身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学员们纷纷表示,参观学习不仅加深了自身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强化了家国情怀,对进一步推动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教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教学管理服务意识、培养矢志报国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走进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在西安博物院,通过近距离观摩珍贵文物,学员们在历史文化的浸润中深入体验“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中华文明精神,认识到既要当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更要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在教育教学中厚植学生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意识。
参观西安博物院
结业感悟:学思融通凝共识 砥砺奋进谱新篇
此次培训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元。结业环节,参训人员分享了学习感悟与工作设想,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收获颇丰。
结业交流
教学管理队伍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工作举措,紧扣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将红色教育资源与数智化技术有机融入教学管理实践,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围绕如何将“三感”教育融入教学、AI赋能教学管理、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学员们在交流研讨中发表感想:
在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观交流中,学习了该校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轻工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当前,包装工程专业正处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提交关键阶段,印包学院将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梳理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调动内外部力量,确保自评工作高质量完成。未来,印包学院将持续优化教学体系,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为行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副院长 莫黎昕
通过“从教学到成果的凝练路径”“数智赋能教学变革”“智慧教学实践”三大模块的递进式理论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数智化不是简单叠加技术,而是育人模式的系统性重构。培训专家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案例的深度剖析,提出的知识图谱基础、赋能课程群支撑、智能教学场景应用等教学新知识为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具有显著指导价值。设艺学院将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步伐,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三感”教育,推动艺术教育在数智化教育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 莫沁杰
本次培训深化了我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将“行业使命感、专业自豪感、职业荣誉感”融入新媒体艺术设计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新途径。紧密对接国家文化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及媒体融合趋势,引导学生体悟新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深植使命感;系统梳理新媒体在传播、文化及科技赋能中的核心作用,让学生坚定专业自信与发展信念,激发自豪感;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创作有价值、被认可的作品中体验职业尊严与荣光,熔铸荣誉感。新媒体学院将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评价标准,搭建实践平台,深植价值之根。
——新媒体学院副院长 袁园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当前本科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价值理念塑造和“三感”教育。激发行业使命感,可从理论与案例双轨切入,如用乡村振兴资源调配、小微企业帮扶等实例,让学生理解经济管理服务社会的内核;培育专业自豪感,可以解读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对发展的推动作用,分享本校教师用数据分析、管理优化出版印刷企业转型案例,增强学生专业价值认同;激活职业荣誉感,聚焦商业伦理与职业操守,让学生认识到经济管理不仅是谋生技能,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刘硕
此次研修之旅让我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中如何深化“三感”教育方面获得了系统启示。“基于知识图谱与AI技术构建的新型专业建设模式”诠释了如何通过前沿技术让学生深刻认知学科脉络与发展前景,从而增强专业自豪感。“人工智能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案例”将国家文化战略转化为可感知的专业使命,使思政教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西安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启示我们要构建产学研协同平台,让学生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真实项目中培育职业荣誉感。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张书勤
此次专题培训聚焦数智化赋能教育教学创新、高校课程思政应用及教学成果选题培育等核心议题,给予了我们在教学方法改进与成果培育方面的系统指导,也让我深切感受到AI技术已不再只是辅助课堂的工具,而是推动学科知识体系重构、促进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引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积极践行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秉持“德智融通、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努力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出版传媒复合应用型人才。
——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叶雨菁
通过学习培训,我深感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生态。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我们要紧跟时代变革步伐,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塑造,借助AI技术构建个性化培养路径,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专业调整上,紧盯AI催生的新产业、新职业需求,动态优化专业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培育交叉复合型人才;在课程建设上,推动AI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开发智能教学资源,构建“AI+教育”新范式,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教务处干部 张斌
参加本次培训,我对AI赋能教学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切感受到科技赋能的强大魅力,它为我们创新工作方法、优化管理流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一名一线教学秘书,我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未来我将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拥抱并合理应用AI技术,全力推动AI与日常教学管理深度融合,为出版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复合创新型出版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出版学院教学秘书 王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