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古色《印韵》 绽放花样年华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校报编辑部|发布时间:2009-10-22|文:党委宣传部 校报编辑部
——访我校《印韵》舞蹈编导、社科部老师张戈及大学生艺术团团长赵璐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电视台“花样年华”歌舞大赛中,北京印刷学院舞蹈《印韵》囊括了最具人气奖(二等奖)、最佳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这是我校首次有原创舞蹈作品参加省部级电视台录制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比赛结束后,校报学生记者王上嘉、田雪松采访了《印韵》的编导、社科部艺术教研室张戈老师及大学生艺术团团长赵璐同学。
记者:《印韵》最初是为我校50周年校庆创作的,您的灵感从何而来呢?
张戈:图书馆前的毕昇像给了我灵感:要使毕昇动起来、舞起来。所以我确定了以毕昇为形象的古典舞思路,运用群舞配合“毕昇”的舞蹈,凝重大气地体现印刷术在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体现印刷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记者:舞蹈编排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张戈:由于我对印刷行业比较陌生,刚开始根本找不到“动”的可能,甚至怀疑这个作品的可行性。而且我搜集到的与毕昇和印刷术有关的资料大多是文字和图片,并不能使人物形象“动”起来。
记者:那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张戈:电影《毕昇》中“动”的人物形象使我深受启发。编排过程中,我曾两次参观印刷博物馆,那些见证印刷历史的物品仿佛都是有生命的,都承载着印刷历史的进步与辉煌,这使我看到了捕捉“动”起来的舞蹈形象的希望。
记者:能谈一下创作和排练过程吗?
张戈:作品的创作有时一两周都没有头绪,有时却又突飞猛进。此外,排练时必须调动每个演员的情绪,观察每个演员的动作,并反复示范讲解。每次训练结束后都筋疲力尽,但作品的逐渐成形又使我无比欣慰。
记者:在音乐和服装的甄选上花了不少功夫吧?
张戈:那时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筛选音乐,最后选定了音乐《踏古》的一部分,它的节奏正符合舞蹈的厚重、朴实、恢宏和大气。为了让舞蹈更有起伏,我们还选择了《竹韵》这首曲子,让两首曲子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起伏对比中突出舞蹈特色。服装的设计也煞费周折,每天都要和设计师讨论色彩搭配、面料选定、款式裁剪等问题。
记者:服装设计的特色有哪些?
赵璐:舞蹈服装以北宋风格为主,男主角服装的灵感来源于图书馆前的毕昇像,有轻纱外套和绑腿。群舞男演员服装主要体现的是飘逸,女演员的服装则充分体现了古典特色。
记者:舞蹈中的道具“印版”很有特色,它的灵感来自哪里?
张戈:对于道具问题,同学们都积极地帮我出谋划策,拓宽了我的思路。最终,电影《毕昇》中那一摞摞厚厚的雕版使我眼前一亮,雕版工人视雕版为生命的态度深深震撼了我。就这样,手擎雕版的毕昇形象与群舞造型开始成形。
记者:训练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赵璐:我们的时间很难统一,每个人的功底和对舞蹈的感觉也不同。《印韵》讲究古典舞的身韵和眉眼传情。在排练过程中我会仔细地纠正每个人的动作,让每个人的表现尽量一致。
记者:谈谈准备和比赛的经过吧。
张戈:我们是在5月中旬接到比赛通知的,加上原来的队员有一半已经毕业了,时间紧,任务重。经过新老队员的紧密配合、刻苦努力,我们终于按时完成了舞蹈的学习和修改,在6月中旬顺利通过淘汰赛,直接进入北京电视台节目录制环节。7月18日比赛时,同学们在舞台上都拿出了最好的状态,在10个学校作品的竞争中进入前5名。
记者:比赛要求每个节目不能超过5分钟,但校庆时你们的表演近8分钟,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赵璐:我们加快了部分动作的频率,并加大了舞蹈的难度。复赛时,我们还编排了一个舞蹈,比《印韵》更有难度,更有节奏感,舞台空间饱满度也更强,像是《印韵》的缩影和升华。舞蹈《印韵》,古色古香、惟妙惟肖,传承了千年印刷文化的意蕴,表现了今日北印师生精神。作品以毕昇形象为出发点,以群舞的形式展现印刷这一古老文明的辉煌和传承。承古启今,印之韵中有古往今来文人大家的清雅飘逸、淡泊胸襟,更有豪迈壮烈、执拗傲骨。印之方正喻为人刚直,印之朱色喻为人坦荡,印之神韵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