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兴校 强师赋能 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信息来源:人事处|发布时间:2023-12-21|文:王春 郧在廷 |图:何劲松|编辑:曹文露 慈妍妮
为深入贯彻中央、北京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与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人才工作,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12月20日下午,学校在大礼堂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北京市教委人事处处长宋晓晖、北京建筑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李海燕作专题报告,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田忠利作学校人才工作报告,学校党委书记曹文军作总结讲话。全体校领导,专任教师,中层干部、五六级职员,机关教辅及二级学院工作人员、辅导员参会。会议由学校党委常委、副院长刘杰民主持。
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本次人才工作会议是在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之后召开的重要专项工作会,也是学校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学校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奋力实现“建强师资队伍,集聚高端人才”的历史任务,加快推进学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宋晓晖作报告
宋晓晖作《以高校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助推高校高质量发展》报告,介绍了全市高校人才队伍情况、市属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北京印刷学院人才数据分析以及央属高校人事人才工作经验,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宋晓晖表示,市属高校要坚持以人事人才制度改革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为高质量的分类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他分别从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两个方面提出多项政策建议。
李海燕作报告
李海燕作《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报告,详细介绍了北京建筑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工作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她认为,作为市属高校,要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切实增加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的紧迫感责任感。李海燕还从人才引育、聘任改革、绩效分配等八个方面分享了北京建筑大学下一步的人才工作思路。
田忠利作报告
田忠利作《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提供坚强保障》主题报告。他指出,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北京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在师德师风建设、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育、青年人才培养和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田忠利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分析了学校当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客观剖析了学校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弱项。
针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学校人才工作,田忠利提出五大举措,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提高人才服务保障水平。他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将“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深化学校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提供人才支撑,为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贡献北印力量。
曹文军讲话
曹文军在题为《汇聚奋进力量 激发发展动能 奋力书写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人才工作新篇章》的讲话中指出,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学校人才工作,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更好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在推进强国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助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审视人才工作。二是聚焦人才第一资源,锚定发展目标任务,深刻把握推动人才工作的关键问题。要增强发展自信,掌握战略主动,制定科学的人才工作策略,正确处理好“引进”和“用好”、“引人”和“育人”、“重点”和“整体”、“竞争”和“合作”的关系,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三是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正确方向,努力推动人才工作新局面。要坚持党管人才,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机制,坚持政治引领,营造良好氛围。
曹文军强调,我们要紧紧围绕加强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重要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时代首都发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加快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助推学校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刘杰民在主持会议时强调,一是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此次会议精神,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动力;二是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要抓好人才引进、培育、服务等重点环节,密切配合,形成推动人才工作整体合力;三是各二级学院要分析研判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研讨本单位人才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会议提交了《北京印刷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北京印刷学院卓越人才培育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供教职员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