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信息来源:经济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25-11-04|文:杨倩莉 |图:赵伯麟|编辑:曹文露 张炜
由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主办,学校科研处和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于11月1日在学校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会上发布《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中航环球文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经济管理学院就“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中心”建设举行签约仪式。

第七届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研讨会得到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文化与出版业界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郎劲松,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信出版集团原董事长王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产业研究所(调查统计中心)所长张晓斌,中航环球文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永超、副总编辑丁立,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戴俊骋,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吴丰林,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杨剑飞,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系主任、首师大创意产业与传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生态文明分社副社长王玉霞,东城区委张诗雨、葛洺君、尹巍、杨寒胭,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田忠利,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负责人、学校原副院长王关义,科研处处长窦水海,经济管理学院班子成员、教授李治堂以及来自行业企业、新闻媒体的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田忠利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建设,为本次“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发展”主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数据、算力与算法协同迭代,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内容生产、版权治理与传播消费格局。北京印刷学院将坚守“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使命,发挥出版传媒与智能技术学科优势,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出版、传媒、数字艺术与文化服务中的创新应用,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发布《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
在蓝皮书发布环节,田忠利、王关义、李治堂、王斌、吴丰林、王玉霞共同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首发揭幕。蓝皮书由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组织编撰,面向首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与政策需求,系统呈现年度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观察。
王关义对蓝皮书作整体介绍。他指出,本年度蓝皮书体现出鲜明特色与智库价值:一是在立项与支撑层面,课题经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专家评审立项为重点项目,得到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确保研究方向与首都战略同频共振;二是在组织与方法层面,严格按照社科规划办要求推进立项与开题,邀请行业主管部门与龙头企业参与论证与咨询,形成建设性意见,成为把控课题质量的重要保障;三是在队伍与写作层面,实行“老中青”梯次配置与“校内外、产学研”联合攻关,构建跨学科协同团队,确保研究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四是在内容与价值层面,报告结构严谨、方法规范,系统分析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聚焦影视、动漫、文旅等重点板块设置专题,并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凸显决策咨询与公共服务功能。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中心”建设签约仪式
中航环球文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经济管理学院就“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中心”建设举行签约仪式。未来,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示范引领”的原则,在平台共建、联合科研、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在主旨报告环节,七位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朗劲松分析文化产业IP发展现状,强调跨界破圈已成常态,主张通过跨媒介叙事、技术驱动与用户参与,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与全球视野的超级IP。王斌从静态与动态框架研判AI出版,指出“知识生产”是核心,需生产端与服务端协同并完善算法伦理与数据来源。张晓斌基于行业数据梳理图书出版格局,指出在需求趋缓预期下,出版业需守正创新,应对人口与技术变量。郭永超强调推动AI与航空IP深度融合,将科幻想象转化为工程可能,形成“技术+产业+IP”的联动效应。戴俊骋提出数字文化产业与地方营造协同发展路径,强调以文化本位赋能地方发展。吴丰林研判AI对旅游业的冲击与机遇,建议以人机协同应对行业扁平化与从业焦虑。石昆聚焦AI时代非遗研究,提出从档案、资源、传播三端推进数字化发展,审视技术对文化认知与生产结构的影响。

举行圆桌会议
在圆桌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是学校每年举办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旨在汇聚学界与业界智慧,推动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未来将继续聚焦前沿议题,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搭建高质量交流平台,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