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中国印刷高等教育的创建及其早期成长——写在北京印刷学院办学50周年

信息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3-07-19

夏林英  俞向东

    北京印刷学院建立30年以来,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所有的印刷工作者无不为之由衷地庆贺!在隆重纪念北京印刷学院建立30周年、回忆她发展里程的时刻,深感其中不仅展现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卓越成果,而且还承载着我国印刷高等教育事业50年的创业成长和发展历程、蕴涵着一代又一代印刷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默默贡献!

    为了总结历史、激励后人奋发前进,我们特别邀请了多位年过古稀在印刷教育战线工作的老同志,共同写下这篇具有史料性的回忆录。

    谨以此篇回忆录,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中国印刷高等教育事业创建、成长、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深切的谢意!向所有曾经为发展我国印刷高等教育事业辛勤劳动的耕耘者表示由衷的崇敬!

    一、中国第一个印刷工艺专业大学本科系的创建

    1958年秋,我国成立文化学院,属文化部管理,黄洛峰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学院确定先从轮训文化系统干部入手,于1958年~1959年举办了各种研究班和轮训班,并决定组建7个本科系,其中包括印刷工艺系。

    黄洛峰院长非常重视和支持印刷工艺系的创建工作,于1959年4月亲自筹划开办了文化学院的第一期“印刷研究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印刷厂厂长及大型印刷厂的车间主任和技术科长。学期将近一年,研究班就打破了书刊印刷厂的界限,吸引了报社、轻工、证券印刷业等各方面的学员共62人。

    与此同时,黄洛峰院长还多次与印刷出版主管机关的负责人座谈研究建系方案、商定由各大单位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在1960年8月成立,由13人组成,万铸任秘书,由黄洛峰院长亲自主持。委员会作为指导印刷工艺系建立建设的组织,成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印刷科研部门和中央系统、军队系统、证券印刷部门、北京市大型印刷企业的一把手等。

    1960年印刷工艺系领导班子正式筹建,并由新华印刷厂副厂长工程师郑德琛、军事出版局535工厂副厂长陆振声、莫斯科印刷学院留学归国生魏志刚和熟悉印刷界情况的万铸等同志组成。此外,由出版局印刷处处长张榕兼系主任,郑德琛、陆振声为系副主任,魏志刚负责教学组织,万铸为秘书、协助行政工作,1961年又调哲学教师杨庥同志任该系党支部书记。

    印刷工艺系成立后,于当年在各省市新华印刷厂通过考试招收了40名学生,学员文化程度大多为高中毕业。该班于1960年9月5日开学,称为60班。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大学印刷本科专业的诞生。

    二、中国印刷高等教育的首个大学本科印刷系在艰难环境中缓慢成长

    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为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上级决定撤消文化学院。经黄洛峰院长与上级和有关部门反复协商,唯将印刷工艺系保留且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62年初,印刷工艺系正式迁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此时郑德琛为系主任,陆振声为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杨庥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党委宣传部长。随系调入的教职工共28人。学院进一步完善了60级教学计划,学制为5年,培养目标针对当时印刷行业的实际,确定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平版印刷技术人才。当时除一部分采用通用教材外,大部分课程都是由教师自编讲义。另外由文化部支持新建了300平米的实验、实习用房;由各科教师和工人师傅亲自购置和建设了实验与实习设备。

    虽然1961年、1962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印刷工艺系未被批准招生,但在1962年在北京开办了一个在职业余印刷专修科,向北京各大印刷厂招收学员30名,业余时间授课,直至1966年学员进行了毕业论文编写,以后按教育部规定发了大专证书。

    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被批准恢复招生。1963年入学的同学选自当年高考考生,有21人。

    1964年暑期,1960年入学的同学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印刷厂调研实习。

    1964年、1965年分别招生15人和35人。1964年入学同学选自该年高考。1965年招收的同学部分来自高考,部分由全国各地印刷厂选送、经考试入学。

    因教学班次的增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陆续由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支援调进教师,又安排分配来的大学生到印刷系担任教师,实习工厂也增加了人员。

    1965年,第一届毕业生进行了毕业设计,选题都是结合当时印刷业生产和科研的实际问题。由郑德琛指导的毕业设计课题“胶印新版材研究”还参加了北京市高等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展览。1965年夏,第一届学生毕业(见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被迫停课。

    1968年按上级决定将1963年入学的同学全部分配到北京市印刷机械修配厂,三年后又分配到各印刷厂工作。

    1970年按上级决定,1964、1965年两届入学的学生和大部分教师下放石家庄部队农场,直到1973年学生分配以后,上级决定教职工回京返校。此时,教师们积极加强自修业务、准备课程。

    1973年中央有关部门为了解决我国出版彩色报纸的问题,由当时的国务院出版口组织有关印刷单位组成了东北、华东、华北、西北四个调查组,调查当时中国印刷业的技术发展现状与进一步发展新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郑德琛、陆振声、魏志刚、刘育祥参加了各地各组调研,并参加写出了对我国印刷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建议报告。

    1974年,为实现电子分色机的研制,由当时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北京仪器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的技术人员与教师为主组成近百人科研队伍,印刷工艺系有周保中、陈仕文、魏志刚参与此项工作。该项成果获1978年科学技术大会成果奖;周保中等三位同志获当年轻工部先进集体称号。

    1975年,根据当时上级有关精神,提倡高等院校与工厂联合办学,印刷工艺系与北京印刷二厂开始联合举办工人大学班,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人员有谢普南、张士元、黄亚声、朱纯磊、石爱之等;同期还与青岛印刷厂联合举办工人大学班,参加教学工作的人员有高永清、杨庆堂、张柏青、辛玉华、瞿泽礽等。

    截至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共培养了本科生109名、大专生30名。数量虽少,但他们大多数人都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我国印刷战线的技术和领导骨干,其中还涌现出业内较有影响的印刷业行政领导以及企业、科研、教育领导岗位的出色人物,他们在推进中国印刷业的改革振兴和新的印刷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发挥并完成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20年来印刷工艺系建系后所取得的全部成绩,归功于文化学院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两个学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印刷工艺系全体干部教师职工的勤勉工作和学员们积极向上的努力学习。

    三、中国印刷高等教育事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加快成长

    1976年“文革”结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加快了发展我国印刷高等教育事业的步伐。

    1977年恢复高考,印刷工艺系也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其它各系一样,派出教师到各招生点进行高考录取工作。当年招收印刷机械专业学生36人,称为77班。就在招生后不久,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领导调万铸、高永清、魏志刚三人,到出版局参加起草向国务院报送的建立印刷学院的报告。起草人收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印刷高等院校有关材料后,按我国实际情况写出报告,其中提出包括学院建立8个专业的规划。

    1978年夏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继续招生,共有42位学生。

    1978年9月28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建立北京印刷学院的请示报告”,当年11月2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印刷学院。

    1979年6月11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决定成立北京印刷学院筹备处临时领导小组,成员有石夫、张指南、栾慧斌、陆振声、杨庥、郑德琛,石夫任组长,张指南任副组长。这标志着北京印刷学院建院的启动。随后,在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领导王益和史育才同志主持下组织印刷工艺系有关人员在北京郊区选择校址,最后定于大兴县黄村。

    1979年11月30日,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行由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和轻工部有关部门领导出席的交接仪式,正式宣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由轻工部移交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印刷工艺系干部教工和在校学生也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整体编制转到北京印刷学院。

    1981年3月,文化部出版局领导宣布了北京印刷学院的正式领导班子。从此,北京印刷学院一代一代的领导集体团结全体干部和教职员工,跨入了建设印刷学院,发展印刷工程学科,为把北京印刷学院建成全国出版印刷事业人才培养基地的新阶段。

    后记

    这篇回忆文章,是当年亲自参加这些工作的老同志们极其认真地回忆和查找历史文件资料,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整理和集体审稿而成的。因此,它不仅是一篇记录了我国老一代干部和教育工作者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忠诚敬业精神的珍贵历史资料,也是一篇真实记录我国印刷高等教育建立和成长发展的史料性文章。

    在北京印刷学院建立3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印刷高等教育的成长发展历史,是为了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激励后人在21世纪的中华民族振兴事业中更加热爱印刷教育事业,更加奋发努力地工作,为中国的印刷高等教育事业走到世界前列做出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