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与你相望成长

信息来源:纪念办学65周年主题征文|发布时间:2023-10-25|文:陈妙然

“7月24日,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在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上揭牌。北京印刷学院作为服务出版行业的高校,此次与中国出版协会签署协议,共建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

“6月17日,首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由北京印刷学院等主办。”

“4月21日,‘阅时代经典·谱出版新篇’北京印刷学院2023年世界读书日暨首届大学生读书节启动仪式在北京印刷学院新创大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9月21日,北京印刷学院《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开讲。”

……

在新闻编辑中心,每天记者们新采写的新闻稿如雪片般飞来,而每当关于北京印刷学院的新闻出现,我都会格外关注。如果稿件分到我手中编辑,便更会多注入一份难以描摹的感情。

像家人,也像一位老朋友,好久不见,却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常常相见。

自2018年从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学专业毕业,来到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担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要闻编辑,五年里,透过媒体这扇窗口,我见证了北京印刷学院在甲子之年过后的蓬勃发展。每一段关于北京印刷学院的文字落在新闻纸上,方寸之间,是母校赓续发展的一座座里程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于是,我们看到各家媒体竞相报道:北京印刷学院坚持以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致力培养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出版传媒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于是,我们喜见北京印刷学院积极发挥新闻出版高等教育“业界名校”和“国家队”作用,在“特色型”上聚焦,在“高水平”上发力。新闻传播学、设计学一级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与中国人民大学结对共建新闻传播学学科。独立设置出版学院,并与中国出版协会共建,入选中宣部指导的全国首批5所共建出版学院(研究院),是唯一一所地方高校。

作为新闻出版行业媒体,母校的发展一直是我们报道的焦点,在工作中见证北印的发展,用更丰富的报道手段向更多人讲好北印故事,这样美好又难得的情节,续写下我与北印新的篇章。工作五年,我的办公桌上还总摆放着大学时期专业课的课本,这是安身立命的宝库,却也藏着阳光灿烂的青春。

办公桌上摆放着的大学时期使用过的教材

我与北印相遇在2014年的初秋,在之后的四年里,许多人、许多事,仍足以深深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刚踏入新闻班,班主任常昕老师成为我们的领路人,她率真、阳光又充满个性,对我们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那时候的我还仅仅只有准新闻人的神圣感,却未尝对职业的酸甜苦辣有过真切的体会。常昕老师用课上课下的时间,通过书本或是亲身经历,用一位专业新闻人的素养,为我们拨开了新闻学的神秘面纱。

2014级新闻班与班主任常昕老师毕业合影

我永远记得她向我们讲述上两会的经历,要知道,这是属于所有中国媒体人的高光时刻。她在教室里讲述着,那一刻仿佛光就落在她的身上。自那以后,我有了奋斗的目标,我也想去到两会现场,与代表委员对话,见证国家的高质量发展,站在最高规格的新闻现场,同老师在“顶峰”相遇。直到今年两会期间,我顺利成为两会报道组成员,虽是以编辑身份完成两会报道工作,没能亲临会场,但心中的喜悦与自豪不减。每天凌晨下班的时刻,标记着两会报道的挑战与辛苦,我终于更接近了老师曾走过的路,而曾经那束光仍然在前方,为我指向更远的地方。

太多,都永远难忘。在张聪老师的课堂上,校园外的小区失火冒起浓烟,张老师看见我们的张望,便一声令下让我们“去现场吧!”;在大学生记者团的办公室里,刘京彦、曹文露老师永远保护着我们的创造力,永远会说“我支持你!”;2061宿舍,那个天真又意气风发的我们,总有一股倔劲儿,永远互帮互助,永远不会服输,永远奇思妙想,永远深厚友谊,沉淀了时间后仍会在闲暇之时道一句“约起来吧!”。

说来奇妙,由于我的其他两位室友从事着图书编辑的工作,我就总会在参与各大书展报道任务时与她们相遇,我愿称之为最酷的“相聚”。

2061宿舍合影

毕业后虽然我们各奔东西,但我们与所有北印学子一样,永远难忘母校之恩。65年来,北京印刷学院坚守“认真作好出版工作”初心,担当“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担当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使命责任。我以有幸成为北印一员深感荣幸。

打开工作电脑,又一篇有关母校的新闻稿等待我编辑、发表……

2018年的那个夏天,你送我步入社会,没有不舍,满是希望。原来,你早就知道会以这样的方式继续陪伴在我身边,时常与我凝望。

现在,我们相互见证成长,我知道,你有无限的潜能和智慧,顺应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你会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贡献北印力量。

亲爱的未来的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生日快乐!

作者:陈妙然 2014级新闻学专业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