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大学时代两件事

信息来源:纪念办学65周年主题征文|发布时间:2023-10-25|文:颜秋普

在北印校友群里看到了学校“纪念办学65周年”征文通知,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到了大学时代,回到了北京印刷学院——我学习和生活了三年的大学。我静静地望着窗外,学校的片段开始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1999年入学,2002年毕业,已经过去20多年了,细想起来,我至今觉得印象深刻且对我人生有影响的至少有两件事,一件是当时尝试开网吧,一件是寒假勤工俭学。

大一下学期,大概是“五一”过后的一个晚上,同住一个宿舍的毛炯、陆建丰和我三个人一起散步,毛炯提出我们可以开一个网吧的想法。于是我们就开始谋划和探讨启动资金来源、网吧如何运营、如何管理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当时我们对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在此,先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和我们三人的情况。2000年互联网才出现不久,腾讯OICQ也刚刚推出,上网还算得上比较新鲜的事情。甚至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学校机房还不能上网,机房上机是一个小时2块钱;外面网吧也还非常少,是3元一个小时。

毛炯来自浙江省宁波市,获得过全市游泳比赛前三名,很早家里就有了电脑。他对电脑有浓厚的兴趣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对电脑的软硬件组装检测维修,以及网络运用都非常熟悉。陆建丰和我都是来自冀南平原农村,大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电脑。一句话,毛炯是“主谋+主犯”,陆建丰和我是“协从”。

等到9月份新学期开学,我们三人把当时从家里带来的学费直接用来租房、买电脑,月租金700元在学校对面清源西里小区租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一室一厅;然后到中关村去组装电脑、开通网线,先是装了四台电脑,后来随着有了收入增加到七台。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在宿舍楼各层水房贴宣传上网的小广告,标明上网价格、地点和上网时间。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开始经营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不得不关停“网吧”。为了避免不确定的风险和减少外界注意力,只能把自购的电脑卖掉,让一些买了电脑又有上网需求的同学把电脑放过来,将出租房作为可以上网的机房,我们收取一些管理费用来冲减房租。一直到大二结束,由于大三要实习,网吧只能关停。

学费没有了着落,一拖再拖,幸运的是当年国家出了助学贷款的新政策,我们三人都顺利地通过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2004年我还清贷款后,还是陆建丰帮我把毕业证领出来寄给我的。

这一年的寒假我和陆建丰都没有回家过年,留在学校报名勤工俭学。在宿管科陆维新老师的统筹安排和指导带领下,有序开展工作,进行整理仓库,清理校园,抬床装床,搬运被褥,铺床,检查更换灯管等校园服务。

期间,听说生活老师在找一个寒假留校学生去做家教,主要是教物理,刚好我的物理成绩是高中科目中最好的,我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开始勤工俭学的第一天,刚好碰到刘老师,我就要到了联系电话,当天傍晚就骑着自行车冒着大雪,赶去见面,在去的路上摔倒了几次,到了晚上睡觉时才发现脚踝都磕破皮出血了。

经过简单自我介绍,和彭卫东叔叔沟通后,我了解到需要指导的是他上高一的儿子,通过现场进行的第一次试讲,我顺利通过了考察。除了春节前后暂停了几天,家教工作一直持续到新学期开学,每天晚上两个小时。

那年年前,彭叔叔看到我头发长长了,他家里又刚好有理发工具,就在一次课时结束后帮我理了发,到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有一丝暖意。

年三十除夕夜,学校组织留校的师生一起在食堂包饺子迎新年,当时学校领导还专门来看望和问候大家,就这样,我度过了我人生中第一个离开家但却特殊而有意义的春节。

后来新学期开学,我和陆建丰继续勤工俭学,每天下午放学后先查看各学生宿舍楼维修登记本,哪个宿舍灯坏了,我们就去维修或更换。

虽然在校生活仅仅三年,甚至实际只有两年多时间,但我仍觉得在北印度过了人生中一段美好时光,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同时,在这里我也完成了从一个懵懂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顺利过渡,我发自内心地感恩遇到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以及经历过的每一件事,这些促使我不断成长。

尤其是感谢毛炯、陆建丰、陆维新老师、彭卫东叔叔,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而充实的时光。由于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不少细节经过了陆建丰的回忆和确认,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作者:颜秋普 1999级机电工程系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