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带不走的只有你,忘不了的也是你

信息来源:纪念办学65周年主题征文|发布时间:2023-10-25|文:洪一洋

2013年的8月末,我拉着行李箱从江西来到北京,走进北印,开始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涯。十年后,2023年8月末的我,因为工作关系再次来到北京,在母校隔壁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培训,走出清源路地铁站、途径北印校门时,抬头望去,夕阳的余晖洒在校本部的大门上,金色的校名、蓝色的校徽、熟悉的校园让我的回忆涤荡心中。

在2017届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在北印的四年,是我成长道路上最美好、最难忘、收获巨大的重要人生阶段,从理想信仰的坚定到为人性格的沉稳,从能力技能的提升到眼界视野的开阔,我幸运地遇到了诸多好老师、好学长学姐、好小伙伴们,幸运地遇到了学业和生活中的引路人和同行者。四年的时间,让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勇往直前。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北印的四年,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回望四年,思绪万千。大一的印象,是刚入学报到时的好奇,是第一次上讲台演示PPT的紧张,是选择社团时的犹豫以及对未来方向的迷茫。大二的我,有第一次当学长学姐的小兴奋,有第一次参加共青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的热情,有作为团支书筹备班级展示作品参加“我的班级我的家”活动的忐忑,有面对高强度数学建模竞赛的压力,有加入校团委英才班的激动、面临专业课的新奇、获得奖学金的高兴,还有入党宣誓时的自豪。大三是我在团学组织的最后一年,作为大学期间最明显的标签之一,我努力平衡学业与学生工作的关系,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学生干部的名义,在青春榜样的宣讲台上分享不忘初心的成长。大四,听着自己改写后大家传唱的北印版《成都》,我们完成了毕业设计的精彩展出,陆续找到自己理想的实习工作,品尝过“校长大大”亲手做的热气腾腾的油泼面,开始准备和130开头的学号告别。

2015年8月,参加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我不会忘记校本部图书馆前每逢考试堆满水果和零食的毕昇像,不会忘记康庄校区的“四书五经”和“泡泡水吧”,不会忘记最后一年搬到西校区的精致和温馨,不会忘记我们也曾自诩是“黄村的希望”。四年青春时光,我忘不了学工老师和辅导员大一暑假在平北基地陪我们军训后晒得黝黑的脸庞,忘不了班主任课堂内外与我们交流谈心和把酒言欢的笑颜,忘不了专业课老师带我们参加科研课题、学科竞赛和准备毕业设计时的言传身教,忘不了宿舍楼管大爷写在小黑板上无微不至的叮咛。曾经的青涩懵懂、曾经的年少轻狂,到如今,我们奔向全国各地,走向成熟淡定、成竹在胸,更加坦然和独立。

2016年6月,组织经济管理学院第五次团员、学生代表大会

守正出新,笃志敏行。从承担“最美中轴线”“东方新国门”城市形象设计项目,到助力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一系列国之盛事,从独立设置出版学院并入选中宣部指导的全国首批5所共建出版学院(研究院),到今年国庆期间新中国74周年华诞之际刷屏的《书法“中国”》和《篆刻“中国”》,尽管我们已经毕业离校,但依然还默默关注着母校的“朋友圈”动态,依然还怀念着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作为国内出版传媒领域的“业界名校”,母校的每一次精彩亮相,都让我们这些在全国各地的毕业校友为之自豪,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让我们为之眷恋。

执笔此刻,往事浮尘,百转千回,铭刻在心。如今的我,在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与教育、出版相关的工作,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了成长的意义。感谢母校的包容与培养,感谢各位老师悉心的教诲、鼓励与关照,让我有信心可以在脚踏实地中仰望星空,让我一路成长为现在的我。

最后,愿母校桃李芬芳、再创辉煌,祝母校65岁生日快乐,期待回家!


作者:洪一洋 2013级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