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校园结下的咨询情缘

信息来源:纪念办学65周年主题征文|发布时间:2023-10-25|文:阮德文

欣闻母校65周年办学纪念,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20年前,似有千言万语喷薄而出,然而提笔发现多是琐碎顽事,难堪桌面雅趣。于是我尝试做一些梳理,蓦然发现现在的工作倒是在学校早早埋下了伏笔。

还记得2003年大一那会儿,因为非典延后,故开学后各项工作都很赶,但也特别充实,因为环境、人、内容、方式等一切都是新的,而离开家乡,父母,熟悉的方言和联通的小城圈,一切都要从0开始……当然,说到和今天的工作关联,还得益于“青春长城杯”演讲比赛,至于如何参赛,似有抓阄,又似有鼓动年纪大的担当,现已不得知,但总算走过来了,在我印象中写作演讲环节平平,但在根据主题即兴演讲环节我似乎并列榜首。现在看来,这种无心插柳即是今天培训咨询工作的萌芽啊。

走过拘谨的大一,校园开始变得熟悉起来,自己亦不再是初来乍到的小师弟,这时候大家都在尽情地释放自己,爱逛街的溜遍北京,爱学习的整天待在自习室,爱游戏的忙泡机房……而我似乎,今天亦是一样,比较“中庸”——我选择在图书馆期刊室大量阅读,弥补高中遗留的缺憾,且当时校园可与国图互联,网络打开了传统的视野和思维,此时就像那一条鱼终于游进大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爱你所爱。当然彼时我的阅读主要还是集中于各种新闻、军事消息,读者杂志,然后是经管财经、历史人物类书刊。特别是后者,我爱看人物故事,所以不知不觉中对他们如何在商海中淘金的故事格外喜欢。

爱上经管也就在这个时候,可能这里面也有自己一点美好的冀望,虽然我们家在本村算是很不错,但2004年那会儿,我二弟、三弟接连上高中,家庭开支压力特别大,那时候我们每个月名义生活费只有300,当然有时我找些买书等各种理由,补充100~200。只想着手头如果宽裕一点就好,毕竟北京花花世界有太多东西值得羡慕。也就在这个时候,班上陈新准同学代理圆规、角尺等学习用品,也有李伟川同学代理MP3、U盘等电子产品,而且经营的还不错,这也让我浮想联翩,随后和甘锐同学捯饬起福建晋江的NIKE鞋,可惜没赚到钱,成本太大,最后好像落了一双鞋穿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好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大三开始了专业课,这时候谁也不敢松懈,同时英语四六级在即,而且听说很难考,如果四级不过没有毕业证,这对于一个鲤鱼跳龙门,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来说,如果不能毕业就麻烦了。当然还少不了对大一、大二课程的补修,大一是因为自己高考失意,大二少不了魔兽3游戏沉迷,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所以大二似有挂科,压力一下子堆积到大三,好在底子不是很差,入学那会儿我电脑和英语都在快班,这一年我是认真的学习了一段,甚至有一阶段也跟着想考研,奈何各项学习集中在一起,没有坚持下来。好在四六级开花结果,成绩还不错,且因为进步还获得了“不够请客的奖学金。

那时,一方面我积极响应学校暑期社会实践,而且是学院仅有的参加两个项目的学生,一个项目是李伟川同学牵头的环渤海印刷厂调研,另一个是我牵头的中部安徽崛起研究。另一方面,因为四六级成绩不错,我和彭明同学有幸被学工组老师推荐勤工俭学,给西校区高职同学辅导英语,这是我第一次以老师身份走上讲台,而且事后评价还不错。毕竟我那时刚考完,知识点还热着呢,也就毫无保留,竭尽所能给予解惑释疑,现在回想起来也是美滋滋的,而再一次走上校园讲台就是十多年后,上海版专肖颖师姐推荐给学生上印刷市场营销的课啦。

大四总是让人恋恋不舍,一如告别高中,多年同窗即将各奔四方,就业实习大家都是想着方法能不能在一起,哪怕同一个城市。大家抱团着实习,我们去过顺义的奇良海德,也去过江苏南通如皋的昌昇,也去过常州日报,这里面有学校的大力推荐,有师姐师兄的大力引荐,彼时校友圈联络虽不如今天微信便捷,但仍能感受到一脉相承的热情和关怀。

最终我选择了宁波成路纸品实习和就业(即今天的300703创源股份),正赶上企业花百万请深圳思捷达公司做供应链咨询服务,也就在这里,我慢慢走上今天的工作道路。因为大四毕业设计熟悉了VISO,所以在配合企业改善中对流程的熟悉和应用驾轻就熟,也正是这样的全案经历,让我在跳槽选择时更加游刃有余。当然,精益思维、系统思维、逻辑和方法论的学习,加上处女座的性格,让我在后续的工作中总能看到问题的关键,发现改善的方法。

时至今日,从参与校友会的分享,到经信委的评审;从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辅导,到企业融资PPT的策划;从企业转型升级的培训咨询,到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申报。回头看来,走上咨询道路,看似误打误撞其实冥冥中早已注定——在大一的演讲、大二的检索学习、大三的实践和代课,大四的实习就业。

母校给了我舞台,给了我空间,从二十年前到今天,这其中既有专业的深耕,也有跨界的融入;既有精神的传承,也有友谊的串联。最后,谨让我以一句“祝母校越来越好,早日建成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来表达一个莘莘学子的知遇之恩和衷心祝福。


作者:阮德文 2003级机电工程学院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