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母校北京印刷学院迎来了65岁华诞,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撰文为母校祝寿!我此刻的心情是和千千万万的印院校友同频共振的。之所以以“我与印院的三十六年情缘”为题,源于在8月28日,我们87级电子班的同学们难得地聚会了一次,同学们掐指一算,我们在印院相逢相识已经过去36年了。我们这些人,来自辽宁、陕西、河南、浙江、湖南、云南、四川、宁夏、北京、天津等10个省市,如果没有36年前的那纸录取通知书,大家肯定是陌生的路人。36年前,我们幸运地被母校选拔、召唤到了北京大兴黄村,从此奠定了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也与母校结下不解之缘。在母校65岁华诞之际,谨以小文代表校友们表达对母校的感激、敬爱和祝愿!
校园见证我们从青涩到成熟
每次同学聚会,都会把当年校园生活的趣事作为谈资,那是青春的共同回忆。生于60年代末的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幸运儿,十年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大学虽然收学费,但不高,父母咬咬牙也还承担得起。那时上大学不是件容易事,能考进印刷学院也算是很了不起了。到学校报到不久,没来得及熟悉新环境,就去军训了,同班同学大多是在军训时彼此熟悉的。
1987年的母校校园还没有成型,只有基础部大楼和几栋学生宿舍楼,校园南大门也还在建设中,校外马路对面就是大片的玉米地,同学们对风沙和黄土至今记忆犹新。就是这种条件,85、86级的学长们还羡慕我们,他们刚入学时只有宿舍楼,连教室都没有。那时的学生食堂经常成为同学们释放情绪的地方,清汤寡水吃不饱啊。那时宿舍楼里经常因为有寝室私自使用电炉子煮面而跳闸,一片漆黑里往往是做贼心虚的人跑到楼道里高喊“谁那么缺德用电炉子,害的大家黑灯瞎火”,于是大家都出来喊两嗓子以示无辜。逢到节假日,同学们都愿意到城里逛逛,外地学生都希望四年里好好领略一下首都的风采。那时进城有两条线路,在稍近的地方坐366路到丰台木樨园再转2路到前门,在较远的清源路口坐901路到公主坟再坐地铁一号线到市中心,进趟城真是很辛苦,特别是冬天,大家穿着厚重的绿色卡其布军大衣往来要走很远,进城回来往往累得走不动了。
那时印院的老师大多数都很年轻,除了十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很多年轻教师的年龄和学生差不了几岁,如果站在一起真分不清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学生。很多男教师喜欢运动,足球、篮球、乒乓球都是和学生一起打比赛,输了也会急眼。那时的印院就四个系,在校的学生不到1000人,系与系间、班与班间交流互动的也多,校园就那么大,好像每个同学都熟悉、都认识。上文提到的那次聚会,87级印刷技术系的朱国良也参加了,大家打趣他说:“那时你可是全校学生都认识的大名人,负责晚上放电影,站在门口收票,是相当拉风的”。
刚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对现在的在校同学来讲距离很遥远,而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性运动会就是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韦唯演唱的“亚洲雄风”那时就听得我们20出头的青年热血沸腾。北京的亚运村至今还是我们青春时美好的回忆。
毕业20年后体会母校的含义
2011年10月,适逢我们这一届同学毕业20周年,87级电子班的同学组织了一次毕业20年重回母校的活动。那次活动除了远在国外的几位同学,国内各地能来的同学几乎都回来了。很多同学是毕业后第一次重逢,心情都非常激动,特别是见到班主任盛晓光老师,盛老师没有教过我们专业课,但他像严父和慈母一样呵护和教育着我们每一个学生,在他的努力下,我们都顺利地毕业,走上了人生的征途,每一位同学都发自内心地感谢他。当年教过我们的周保中主任已到了耄耋之年,仍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关怡、任威烈、王友松几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也来看望我们,还有唐英杰、郑家农、罗文秋几位老师,我们在校时他们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再见面时已是学院的中流砥柱、满头华发的中年人了。
2011年的校园已经大变样了,系已经升级为学院,又增加了许多新的专业和学院,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生活、运动设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有我们记忆中的沙尘和黄土,到处是高大的树木和艳丽的花草,食堂的饭菜也丰富个性了许多,同学们不但可以吃饱,而且保证能吃好了。
母校特意为我们举办了一场交流会,在大礼堂几百名学弟学妹们听我们中的代表介绍毕业后的情况,汲取前辈学长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和人生感悟。我们这一班的同学有在印刷装备领域拼搏20年的,也有转战媒体领域成为出版翘楚的,还有在政府专业部门兢兢业业苦干的,也有成为商业领袖的,当然大部分人在企业里做成了平凡的但有价值的普通人,难道这些还不够吗?这就是母校培养我们的丰硕成果啊!还有就是我们都有稳定幸福的家庭,养育的子女也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们都成为了社会积极的、正向的、稳定的力量。为了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培养,全体同学集资20万元捐给母校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我想捐赠仪式的那一刻,每一位同学心里真正感悟了“母校”的含义。
对专业、职业和事业的认知
在印院开始大学学习后我对一些课程的学习是有抵触的,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等等,我自认为是个文科的脑袋。由于这种情绪,教机械制图的老师还专门找班主任反映我没有专业思想。我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现在想来,能过关就已经阿弥陀佛了。我对这些专业知识的领悟是在10年后读MBA的时候,在学习管理数学的时候,突然开窍了。线性代数教给我们的是如何化繁就简、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在大数据时代、算力充足的情况下情况会有所变化),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变量本身,而是决定变量影响力或权重的系数,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工具帕累托法就是这个理论的应用。高等数学告诉我们,要在变化中找规律,求导就是找到变化中的规律,而可导则连续、连续即可导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和连续,如果中断了或者改弦更张了,另起炉灶则难成大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课程,往往是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悟到了其中的真谛,可能真的需要这个过程吧。
回顾我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在做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但我觉得支撑职业发展的就是在大学期间打下的基础和知识系统。每个人能够在学习本专业后就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这个概率不是很大。很多人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了和本专业无关的工作。我的体会是否专业对口不是那么重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在时髦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久也会成为明日黄花,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律和必然。印刷这个古老的行业经历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计算机制版和平版印刷,又进入了数字印刷的时代,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印刷作为知识和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可能面临根本的革命。在这种规律驱使下,难道我们的专业就没有用了吗?
专业是获取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精舍,职业是运用、丰富和深化知识和方法论体系的道场,而事业则是与生命长度相等乃至超越生命长度的赛道,如果人有了伴随自己一生的事业并能预知他的延长线,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
新时代里对母校的祝福
今年4月,我所在的单位开展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特别强调理论学习和联系实际。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也回顾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从通信行业回到印刷行业再到文化行业,还经历了非银行金融业,我发现任何一个行业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请问:现在谁还用拨号电话机呢?谁还在通过电视获得咨询和娱乐呢?这几年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断崖式下降就是例证。谁还用存折储蓄理财呢?与此同时,那些几乎被岁月抹平和遗忘的古代和近代文明通过科技手段又重新焕发了生命,活灵活现地和现代人交流互动,算力的不断发展让人类从未在如此长的时间轴和如此宽的空间里安放自己的心。
前几天一位朋友给我看了他用数字技术修复的《敦煌遗书》,原作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修复的效果非常好,使我疑惑是否是真迹。这些珍贵的文物大部分流失在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能通过数字技术让我们的国宝魂归故里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印院的校训是“守正出新,笃志敏行”,在新时代里,学校师生如深入践行校训,在科研和教学上实现科技和文化艺术的融合性突破,一定会抓住新时代的历史机遇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与母校结下36年情缘的校友,我想代表与我有共同情结的同学们一起祝福母校“继往开来、再谱华章”。
作者:潘剑平 1987级电子工程系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