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相印”是13年前,时任北校区分团委副书记时,刻印在那届分团委文化衫上的团队座右铭,同时也是刻印在我心里,贯穿我整个大学时光最重要的四个字。如今,这四个字则成为了我重拾那段回忆的重要线索,帮助我串联起当时的那些人、事、物、情。
回望毕业后一路走来的这11年,我曾无数次梦回那个熟悉的地方,以旁观者的角度像过电影一样看着青涩且倔强的自己,做着那些稚拙却又不知道为何而坚持的事情。还有那些面容颇为熟悉,却又无论如何都无法叫出姓名的“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切的一切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从内心深处不断涌出且具有治愈功效的温暖和欢乐,更是那些深深铭刻在骨子里的初心愿景和北印情结。
依稀还记得刚刚入学时,看到隐藏在小区深处的北校区校舍规模而产生的失望心情,也深刻记得与分团委的同仁们一起高质量完成新一届分团委招新工作时的那份兴奋与激动。正是在这个规模不大的校区里,我们共同创建了“爱学校,服务学校学生工作”、“爱师生,丰富校园学习生活”、“爱社会,服务社会弱势群体,彰显当代大学生使命担当”的共同愿景—“分团委有爱”。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我们完成了承担校级学生活动的历史性突破,更成功地走出校园,承担了助老、助残、助教的志愿服务和社会责任。校级优秀学生组织、源源不断涌现的优秀学生干部,彰显的是北印教育文化的底蕴和优秀学生组织传承的力量。时至今日,“分团委有爱”的组织愿景依然延用,指引着一批又一批分团委人的成长发展,这也令我无比的感动和震撼。
可见,物理空间无法局限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北印人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梦想有多远,脚步就有多远”,但无论走多远我们永远懂得“归零”,回归本真,不忘初心。在步入工作岗位的11年里,我以不同身份,在不同场合认识了不少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校友,除了相谈甚欢,惺惺相惜之外,更多的是都能够感受到大家身上那种共同的气质,那是一种倔强执着、一种步伐坚定、一种行稳致远、一种在所在领域和岗位上的深耕细研的精神,我想这也正是北印教育赋予我们的传承烙印。时至今日,作为一名国企党员干部,大学时光的种种每每闪现,除了自嘲不少行为颇为稚拙之外,更多是感叹、感激、感恩这段经历的反复淬炼和初心指引。全面育人、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脚踏实地谋发展,一心一意求创新”的性格态度的磨砺,让我们提前感知社会趋势、系统思考就业方向、实际贴近专业发展,北印的教育始终指引个人成长,同时也成就了不少用人单位关于北印毕业生属于“专业实干型”人才的美谈。
其实“北印之于我们”和“我们之于北印”,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双向奔赴”,北印培育并成就了我们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而我们也优化和传承了北印的文化与教育理念。从母校65载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从单一学科领域向综合性大学的系统变革,但这种发展却从未脱离其办学的本质特色和初衷愿景,所有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也在不断围绕办学特色、社会需求、产业发展趋势,以“产学研”为抓手而持续优化和创新。以出版行业为例,随着数字出版、新媒体的发展,以出版社为首的传统纸媒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虽然很多出版社都在大力推行发展数字出版和新媒体,但使用传统纸媒的读书习惯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以王亮老师为首的研究团队,针对以“直播带书”为形式而开展的出版物新媒体运营服务研究,令我记忆深刻。诸如此类紧跟市场热点及产业发展趋势而开展的课题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不仅逐步优化且形成了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教育模式,也令广大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实际参与了真实市场场景的运营实践,帮助其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市场、产业及具体专业研究方向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说这是与市场和就业的无缝对接,也是对“产学研”新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洋洋洒洒赘述了许多,回望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再看看多年之后的母校和我们自己,不正诠释的是那刻印在文化衫上的四个字吗?无数北印学子相识、相知、相爱、相念于北印,更以母校为纽带心连心,血脉相连。无论北印学子身在何处,母校始终是最坚强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港湾,而无论北印学子,身在何岗,身居何位,都与母校同频共振,始终铭记传承,不忘初心。这就是我们与母校“心心相印”的故事,始于至善,忠于本心,65载星火传承,我们始终不渝。最后,祝母校65周岁生日快乐,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作者:杨帅 2008级经济管理学院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