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刷工艺系初期的情况

信息来源:|文:郑德琛

         我是1960年国庆时调到文化部所属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工作的,当时我正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中级班学习,陆振声同志来党校找我,说他和我都被调到该系工作。1960年暑期,该系已从全国招生约40名,都是已有两三年以上工龄的在职人员,经过文化考试录取的,学制5年,是大学本科;并说文化学院在此以前曾办过一些短期训练班,是部属的干部学校,从1960年起要成为大学本科,设有编辑、发行、文博和印刷等系,其中只有印刷工艺系是工科,建系的干部除我们两人外还有万铸和魏志刚等,不久后又从测绘局调来了尹文任系秘书。我记得我还对拟定的教学计划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并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组织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最好是多面手,既能上基础课又懂一点专业,可以指导学生搞科研和进行毕业设计。

        10月份我从党校结业,到位于翠微路2号的文化学院报到,黄洛峰院长和我谈了两三个小时,介绍了他对培养印刷技术人才的设想,归纳为六个字:"平、凸、凹、排、印、装"。我则提出先办平印专业(后来分为照相制版和平版印刷两个专门化),中国凹印工厂太少,毕业生出路有困难,黄院长同意我的看法。

        印刷工艺系成立以后,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刘啟谦、李桂林等同志在现在的第二新华印刷厂厂址建立了实习工厂,逐步聘请了辛玉华、赵香明、蒋式澄、孙延鹏、李化题等各工种的老师傅。工厂不承接外活,主要供学生实习技术操作,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当时来系任教的教师有瞿泽礽、陈植昌、贾佩珩、邹信然、石怀恩等。1961年,谢普南、魏瑞玲、刘凤官从苏联回国,加强了教师队伍。我和魏志刚也都担任了印刷概论和印刷工艺方面的课程。由于不少同学入学时文化程度偏低,我们采取了补课措施,并提倡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收到了明显效果。

        正在印刷工艺系师生兢兢业业、团结一致,为办好中国第一个印刷工艺专业而努力的时候,遇到了3年经济困难。为了节省经费,相当一批大专院校合并或停办。文化学院带有干部培训性质,上级决定停办。黄洛峰院长认为印刷工艺属于缺门的工科专业,应当保留下来,并入相近的院校。为此,他联系了清华大学、轻工业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天津工学院等单位,均未成功。后来,中央工艺美院党委书记刘鸿达,副院长陈叔亮、张停等大力相助,他们说:工艺美院是应用美术的最高学府,由文化部与轻工部领导,印刷工艺系毕业生分配渠道畅通,现在先并入,将来国家经济好转,可以发展成为独立的印刷学院。由于中央工艺美院校舍紧张,文化部先拨款建了一个小楼,做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用,师生暂时还留在翠微路2号。黄院长还组织了由陆振声、杨庥和我3人组成的系领导班子,魏志刚任教研组长,印刷工艺系这一棵幼苗终于被保留了下来,黄洛峰同志做了一件对印刷业有益的大好事。

        印刷工艺系党支部当时带有总支的性质,除建立教职工党支部外,还领导着学生支部(约17名学生党员)。印刷系60级学生绝大多数是党团员,他们思想健康,学习刻苦,热爱专业,拥护党中央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各项措施,纪律性强,在劳动中起带头作用,多次受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党委的表扬。1962年,因工作需要,杨庥同志调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正主任缺员)。

        印刷工艺系在翠微路2号坚持了1年左右,由于食堂太小,难以管理和远离院部,不便参加全院政治活动等原因,于1961年底决定迁往光华路中央工艺美院,当时得到陶瓷系等单位的支持,使合并工作顺利完成。应当指出,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刘鸿达同志的领导下,艰苦朴素、服从上级的校风是很浓厚的,中央工艺美院的艺术气氛,对培养印刷系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很有帮助。在中央工艺美院招收的印刷工艺系学生中,至今还有一部分在出版社美编岗位上工作,做出了贡献。

        1961年和1962年,印刷工艺系没有招生,但办过一届大专水平的"夜大学",学制5年,招生50名,"文革"后有10余人获得了毕业证书。1963年恢复招生20名,1964年招生16名,1965年招生35名。印刷工艺系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共招生4个本科班、1个"夜大学"大专班,有本科毕业生108人,现在他们大多数已成为印刷界的骨干。

        印刷工艺系的教职工队伍在此期间也得到了补充和加强,张士元、周保中、陈士文、林素兰、鄂罗滢、郭艾芳、陈赫等教师来系任教,使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为了加强专业课,还从院外聘请一些印刷专家开设讲座,60级班的毕业论文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真刀真枪,使同学们受到了锻炼,也得到了好评。

        1965年,我和印刷工艺系大部分师生一起到江苏昆山县参加四清运动,完成后返回北京,已是"风雨欲来",处于"文化大革命"前夕了。经过"文革"初期的混乱以后,中央工艺美院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在19705月按原编制下放到河北获鹿县1594部队农场,直到19739月才重返北京,此前学生都已分配工作了。1974年到1976年,我与谢普南等同志则与北京市印刷二厂合办了一期工人大学班,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时,印刷工艺系又恢复招生。

 

(郑德琛原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