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化学院、中央工艺美院到北京印刷学院

信息来源:|文:杨庥

         北京印刷学院校庆筹备工作办公室嘱我写一篇亲身经历过的北京印刷学院历史演变的材料,我就个人在北京印刷学院及其前身的工作经历,写些有关回忆材料,供参考。

        一、文化学院

        文化学院是1958年初开始筹建的,隶属于文化部。共有马列主义基础、文物博物、编辑出版和印刷工艺等系。1960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并在印刷系试办从印刷厂招收工作两年以上的工人本科班。1961年贯彻"八字方针"时,上级决定撤销文化学院。

        我是195812月,文化部图书发行干校合并到文化学院后在文化学院工作的,分配在马列主义研究室,任党支部书记,教哲学课。当时学院正在筹办组建各部门的领导班子,同时举办各种学习班、研究班,为招收本科学生积累经验,培养师资和干部。印刷工艺系也办了厂长学习班。1960年,印刷工艺系试点班从工人中招了38名本科学生,有27名党员,10名是团员,1名群众。这个班单独成立了党支部,支委有李绍礼、宋福根、刘玉祥、廉洁、高永清5人,李绍礼任支部书记。这个班虽然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是初中,但是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勤奋努力,总的成绩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遵守纪律,参加各种劳动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文化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都是模范班。只有极少数人跟班学习有困难,我们曾在假期请老师专门辅导他们。

        19617月,上级决定撤销文化学院。在研究善后工作中,黄洛峰同志主持院党委会,决定按原建制保留印刷工艺系,以便将来有条件时建立印刷学院。同时也把我调到印刷工艺系,任第一教工党支部书记。此外,还有郑德琛、陆振声、魏志刚、尹文4人,共5名支委。要按原建制保留这个系,当时主要办两件事,一是找挂靠院校;二是准备独立设摊,既要解决全部课程的上课实习问题,又要解决吃饭生活问题。关于挂靠问题,由教务处长刘同井等先后到清华、轻工等院校进行联系,最后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所接受,作为该院的一个系,加上美术基础素描课,学制仍为5年。但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校舍不够,印刷工艺系一时还搬不进来。为了解决房子问题,经双方主管部门商定,由文化部和轻工部各投资10万元,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楼东侧接出900平方米的房子,待建成后再搬进来。这样,我们自设摊子的任务就更重了,首先以李桂林、强四维等人组成了行政班子,建起了食堂,建立了财务制度,很快就自行开伙了,连原文化学院处理善后的同志也在我们这里用餐。直到10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接受,我们摘下文化学院的校徽,换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校徽。在这几个月的交接过程中,教职工思想稳定,教学活动照常进行,没有受到影响。

        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628月,两部投资新建的校舍竣工。我们全系迁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独立设摊时的行政、财务、食堂也随之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撤销原建制,系本身担子减轻了些,就在这时,我被调到院党委办公室接李庆先主任的工作,进行党委工作总结,准备改选下届党委。印刷工艺系党支部书记由陆振声同志接任,其他支委没变。在此期间,补充了一些骨干教师,像周保中、张士元、陈士文、石爱之都是这一时期先后调进的,初步形成了能够胜任教学的一支教师队伍。196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各系都准备招生,印刷工艺系属工科,参加全国统考。这一年我们招了21人,加上60级的38人共60多人,已超过美院的其他系的学生人数,再加上印刷工艺系的教工人数也比其他系多,因为除了政治理论和体育课外,都不能通用。有人反映:我们(美院)让印刷工艺系吃掉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要改成印刷学院了。因此,在19641965年招生时把印刷工艺系的招生人数压到其他艺术系的招生数内,只准招15人。1963年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党委改选,我和郑德琛都成了党委委员,我还兼宣传部长和党办副主任。

        19662月,学院调整了机构,成立了政治部、教务部和院务部,相应撤消了原有处室,我被调到教务部任主任。这时印刷工艺系有四届学生近百人,有30多名教工,师生员工近140人。"文革"开始,停止了招生,冲垮了一切教学活动。

        19705月,我们开始下放到27军驻防的石家庄地区获鹿县。1973年春,我和陆振声、郑德琛又被结合,与部队同志一起成立了临时领导小组。我被派出外调,核实原来群众组织的外调资料,落实干部政策。随后下放的几届学生一起毕业,在下边分配出去。我负责的是建筑系,陆、郑负责印刷工艺系。

        19739月,轻工部派史敏之等3人到27军接管中央工艺美院,同时宣布轻工部任命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领导小组名单,共9人,其中印刷工艺系有我、陆振声、郑德琛、高永清和辛玉华5人,占一半以上。我和老陆又被任命为副组长,分别主管办事组和教务。同年928日,全院教工220人一起回到了北京。

        1977年恢复招生。19771978年连续招了两届学生,共77名。同时筹建印刷实习工厂,约3000平方米。1978年,北京印刷学院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领导班子改组,不同意在该院继续招生,筹建的印刷实习工厂也改建成图书馆。

        三、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是197812月,经国务院批准筹建的。19795月,史育才同志召集石夫、张指南、栾慧斌、郑德琛、陆振声和我到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宣布北京印刷学院临时领导小组名单,石夫同志任组长。给我的任务是搞建院中的基本建设工作。但是由于没有接管印刷工艺系,中央工艺美院一个人也不放,所以郑、陆和我都没有到职。尽管我们没有多少事干,但也不能违背组织原则,中央工艺美院主要想把印刷工艺系交出去,最好是搬出去。197910月,我们经请示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决定接收印刷工艺系。同中央工艺美院签定了交接协议。在二楼大教室开了个交接大会,我们全体师生员工都参加了,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还派来副局长王子野同志在会上讲话,大意是感谢中央工艺美院给印刷工艺系创造了很好的教学环境,不仅培养了人才,还得到了发展。现在分家了,印刷学院是白手起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是贫雇农,所以你们在分家的问题上就不要争了,互相谅解。

        接管后,197911月初,我便到筹备组主持基建工作。当时的基建工作还没有立项,更没有确定建在什么地方。国家计委把计划任务书送交市建委征求意见(因为建在北京市),市建委半年没表态。我们到处找地方,北至昌平西沙屯,西至房山窦店,东至通县,南至大兴吴庄,我们几乎跑遍了北京市内和周边,结果全是无效劳动。后来我们便代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起草报告,请示中央宣传部。

        19805月,我们得到中宣部给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的批复,同意建在北京卫星城,有王任重、谷牧(首都建设规划委员会主任)两位副总理签字。我们当即拿着复印件找市建委,打电话给规划处,他们从昌平、通县、大兴3个卫星城给我们划地方,要我们选择,最后我们选择了大兴黄村,即现在的校址。校址确定了,接着就是征地问题。征地当中要计算一年稻麦两熟的产量,地上各种设施和树林以及迁坟的补偿,最麻烦的还是带劳动力"农转非"并安排工作问题。我们共征用292亩地,要带200多名劳力。最后,在张百发副市长的关照下,我们在大年三十总算是把款付出去了。

        我们在征地之前,就委托勘探大队进行了勘探,提供了地形图和勘探资料。同时已委托设计院进行了设计。所以1982年底我们征完了地,1983年秋就开了工。为了争取早日开工,地上3条一万伏的高压输电线路,一条广播线都是在征地前迁移出去的。但开工以后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感到我们最着急的还不是基建工作,最难的还是我们租房办学时期,即19801985年,5年间进行了5次大搬家。1980年我们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主要考虑77级、78级的学生就快毕业了,再不招生在校学生就断线了,这对于师资的培养是很不利的,甚至影响现有师资队伍的稳定。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决定硬着头皮招生。当然,领导小组中也有少数同志不大同意招生。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找房子问题。我们当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中央工艺美院又不准我们在其院内招生,我们只好到处去找房子,这就是租房办学时期的开始。我们了解一些新建的中小学校有闲房,离我们最近的是光华路四小,楼房共有四层,他们自己只用了两层,也很愿意往外租,但需通过教育局,有教育局的条子他们才能办手续。我们找到教育局基建科,又通过主管局长给我们开了条子。据此我们同光华路四小办了租房手续,租下一层半。大概6月份我们院本部全部搬了过去,没想到过了几天区教育局又在这里住了区招生办,闹的几个局长相互矛盾,四小也为难,最后我们还是搬了出来,另找地方。这时已到了7月份,9月初新生到校,房子还没有着落。一天下午5点钟,美院袁志骢提供个线索,说184中学(在鼓楼南大街)有空余房子,石夫同志和我下班后冒着雨跑到184中,情况属实,结果谈的还不错,基本上谈成了。房子租下来了,还要改装一下,配备课桌椅、床等其他家具,因为我们当时没有木材指标,也没有钢材指标,只好到河北省去买议价家具。当时余日晖、王振忠等人忙了一个暑假,总算可以接待新生了。

        198097日开学,想举行开学典礼都找不到地方,最后是租用了历史博物馆礼堂举行的。开学不久,北京市下了个文件,禁止中小学出租校舍。于是,西城区教育局责令184中让我们搬家。为此,我们曾找北京市高教局,国家教委基建司和市委教育办公室,最后答应:责成教育办公室主任刘振邦同志(原西城区教育局长)给西城区教育局打个招呼后,可以暂住。住是住下了,但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找大兴商量,因为我们已定点在黄村,租下县招待所南院,改装成教室和教辅用房,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全部改装完了,当时连食堂用具以及米、面、油、盐、酱、醋都准备好了,正准备搬家时,学生们请愿不来黄村,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王益同志答应暂不来黄村,但184中又不能长期住下去,还得在城区找房子,找来找去找到南磨房乡大郊亭村新盖的办公楼,我们租了两层,还有后院三间平房作伙房,后院作临时操场。1981年又忙了一个暑假,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大搬家,这次校本部也搬到了大郊亭。1982年我们继续招生,大郊亭放不下,又考虑到黄村问题。吸取上次教训,我们请教师们到黄村看看,也请一些学生来看看,又作了思想工作,1982年暑假比较顺利地又搬到了黄村县委招待所南院(现在的兴政街大兴区委办公楼对面),食宿问题均在7号楼解决(当时新建成的5层高3个单元门的居民楼,共45套房,地处已翻建的现黄村中里五号楼东半部)。这是第四次大搬家。在县委招待所南院比起184中、大郊亭来说那是安定多了,院本部全集中在这边也比较好管理,但是也有许多不便,距生活区较远,学生上课、上晚自习和到图书馆借书都要跑许多路。而且条件太简陋,所租平房是待拆的,人家说还不如小学水平,所以我们还是抓紧基建工程进度,争取早日搬到新校舍。1985年秋,食堂、第一栋宿舍楼竣工了,我们就搬进了新校址。历时5年多,进行了5次大搬家,从此结束了这种租房办学、颠沛流离的生活。说是大搬家,主要是指全院性的搬家。此外局部性搬家,如:单身教师从前三门宿舍搬到劲松宿舍,又从劲松搬到黄村,住在7号楼的家属搬到6号楼(地处现在兴丰大街西边的三中巷内),版本二库图书从丹江搬到西黄村民房,又从西黄村民房搬到新校址食堂,又从食堂搬到电子系教学楼,最后搬到新图书馆内等等不用说,我们干别的没经验,搬家的经验还是满丰富的。所有这些搬家,特别是5次大的搬家,都是我们师生员工自己干的,男女老少一齐动手来完成的。

 

(杨庥原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