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所要做的,自然是和全院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把教学评价所要求的政治思想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及行政后勤工作等一整套硬指标逐个拿下来。与此同时,学院领导班子也一致认识到:光抓实不抓虚,即使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也只能是工作做得中规中矩;如果抓住大家为教学评价而活跃起来的这一契机,在办学思路上引发一场开放视野、克服因循、勇于开拓、调整格局的大讨论,我院可能会因此振起思想解放、大胆改革的翅膀,把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在我到学院工作之前,这样的讨论实际已经开展,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办学新思路。1995年下半年起,学院更进一步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了各类不同范围、不同规模的办学思路研讨会,大多数教师员工兴致勃勃地投入讨论,即使假期也不停止,持续有半年之久。在讨论中往往高潮迭起,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也有共同认识的升华;有办学思想的深到发挥,也有办学具体方案的用心设计。置身讨论之中,我每每因为听到同志们对于办学工作的坦言和真知灼见、捕捉到开启教学改革之路的闪光点而兴奋不已。这一场全院上下开展的办学思路大辩论,应该说,在北京印刷学院办学史上留下了解放思想、促进改革的积极印记。
至于十多年前这场讨论的具体过程,今天无须再作详述。这里,只想谈谈自己通过这场讨论所取得的主要收获。除了深为全院教职员工投入这场教改讨论的热情所感染,更增强了学院工作的信心外,初到岗位的我,还深感经过这场讨论,使自己对于面临的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摸了底数,特别是对于办学思路的集思广益,引导了自己的思考,给自己的启发教育甚多。经过这样的讨论,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也结合自己此前从事实际出版工作的一些切身体会,自己曾初步地将北京印刷学院应该怎样办学归结为以下五点(当时没有集中形成文字,以下是今日的回溯),以此作为思考和开展学院各项工作中把握的准则。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兴旺发展,我国的出版印刷业同样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版印刷教育与整体出版印刷业生命相依,因此,从事这项教育事业的我们,必须敏感地认知我国出版印刷业改革开放的走势,自觉地紧跟我国出版印刷业日新月异的新变化,积极探讨与我国出版印刷业发展形势相匹配的新的办学思路、新的人才培养方针与新的育人措施。北京印刷学院只要自觉地做好这一点,便会葆有无限生机与活力。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印刷业经历了20余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已经培育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活跃的出版印刷大市场;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出版印刷产业正在此基础上形成,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壮大。出版印刷教育工作者绝不可无视出版印刷市场与出版印刷产业这两个庞然大物,而必须尽快把培育适应中国出版印刷产业发展的市场经营型人才,把与市场营销、市场管理、市场竞争等相关的教学科目建设,纳入办学视野,自觉承担起为出版印刷市场与出版印刷产业培育英才的时代使命。
第三,随着高新科技发展,以数字化为标志的出版印刷发展新时代正在到来,传统出版在探索网络出版,传统印刷在向数字印刷转型。针对此,出版印刷教育必须尽早把主要教学活动转移到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的基础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训练成为操作计算机和网络的熟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调动自己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致力打造能在数字出版与印刷方面领先的学科与专业。学院必须把这样的学科与专业建设纳入扶持与优先之列。
第四,一切出版印刷活动,都是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的,都程度不同地具有文化追求性质。因此,如何陶冶和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使每一个将要从事出版印刷工作的学子首先成为有品质的"文化人",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学院要通过课程设置、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等,致力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文化创新、文化传播能力。
第五,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中国出版印刷业,既是民族的,又是国际的,它不仅需要借鉴、移植国际出版印刷行业的优秀成果,还要跟国际出版印刷行业做生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特别是出版印刷业的网络交流日益活跃,掌握不了以英语为主的国际网络通行语言,便无法进入这一空间。针对这一事实,学校要在各项教育工作中适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外向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对国际出版印刷业的发展与市场竞争有所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的外语能力。
上面几点虽不算成熟的办学思路,今天回溯时,仍觉得它有一定的新鲜感。前些天,学院刘超美、张殿清等四位同志来看我,趁此机会我又叮嘱他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永远是办学工作中要准确把握的首要问题,并就自己所能想到的今天出版印刷业发展前沿对人才的需求,向学院提出以下5点粗浅建议:
1)要培养站得高、望得远,能统筹设计我国出版印刷业发展方案的战略型人才(这一高端目标,宜在研究生教育中实现)。
2)要培养能融古今中外,又不失自我的自主创意型人才。
3)要培养驾驭高新科技,对平面出版印刷与数字出版印刷兼通并不断有所创造的技术型人才。
4)要培养具有现代经济理念、熟悉市场营销的经营型人才。
5)要培养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面都能够运筹帷幄、独立自主,为民族出版印刷事业的利益而锱铢必较的出版印刷涉外人才。
令人十分欣喜的是,我离开学院后,各届学院领导人在办学思路、培养方向的把握上,都做得十分精彩,学院工作日新月异,迅速提升。回想过去,北京印刷学院是应"出版队伍人数不足,青黄不接,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赶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引自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率先出现的培养出版印刷人才的重要基地。再看今天,人才依然是决定着我国出版印刷业能否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条件,是"核心竞争力"(见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2008年7月1日接受《中华英才》记者采访时的谈话)。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半个世纪开拓创业的宝贵历史传统、今日桃李遍天下的北京印刷学院,面对新时代重任,怎能不奋力而上,舍我其谁?
(张伯海原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