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院诞生伴风雨,艰难曲折几冬春

信息来源:|文:张指南

        一、北京印刷学院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十年动乱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百业待兴。印刷业是轻工业,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分属各个行业,各业要发展都离不开它。

        印刷业在中国的兴衰历史是跟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历史相联系的。新中国建立以后,印刷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不能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在"文革"前到20世纪70年代中叶,出一本书快者3个月,慢者要半年到一年,大部头的精装书要一年以上。究其原因是印刷技术和设备落后,专业印刷人才缺乏。20世纪60年代,新华印刷厂进口了不少设备,由于技术力量跟不上,有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甚至闲置。20世纪70年代中期,北京进口了几台电子分色机,除新华印刷厂的还能正常运转外,其他的基本都运转不起来。

        1958年创办了文化学院,在文化学院设立了印刷工艺系。后因经济调整,文化学院取消,印刷工艺系归并到中央工艺美院(暂时保留)。然而,印刷与工艺美术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专业,根本满足不了全国印刷技术人才的需要。"文革"结束后,全国上下均认识到,10亿人口的大国,没有高等印刷学校,就是引进先进设备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更谈不上自己制造设备。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于197812月批准建立北京印刷学院。

        二、印院诞生伴风雨,艰难曲折几冬春 

        现在,北京印刷学院发展的规模、办学水平和影响都是相当可观的,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在建校初期,学院的规模是计划有2000名在校本科学生,但目前已经拥有近8000名在校学生,而且,印刷学院学生的就业率很高,这一点,也是印院学生值得自豪的。

        回想北京印刷学院的建院历程,真是"印院诞生伴风雨,艰难曲折几冬春"。

        1.印院筹备初期的情况

        1979年初,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确定由石夫同志负责筹建北京印刷学院的工作。4月又增调栾慧斌同志,5月正式组建筹备领导小组,成员有:石夫、栾慧斌、郑德琛、杨庥、陆振声、张指南,石夫、张指南分别为正副组长。

        领导小组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筹建教职工队伍;接管中央工艺美院印刷工艺系;选址基建。

        建立教职工队伍的原则是:不先设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先进少数行政、人事、财会、司机等人员,把工作管起来,根据任务逐步增加人员或设部门机构。对师资的培养,一是对新分配来的大学生送出去进修,二是从外部选调。各项工作由领导小组成员分头分管,从1981年下学期起才逐步建立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

        接管印刷工艺系的工作是在197956月间。由国家出版局和轻工部出面召集两院领导同志商定接管原则和时间。之后,由两院直接召开了两次会议,商定了原印刷工艺系教职工、两个班(77级、78级)的学生归属;教学和食宿,包括饮食起居、办公用具;工厂设备使用管理以及经费等问题。89月达成最后文字协议。9月,筹建小组由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迁往中央工艺美院。11月,由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和轻工部共同召开了两院交接大会。从此,北京印刷学院筹备小组公章正式改为北京印刷学院公章,正式对上、对外并自立账户。

        北京印刷学院宣布建立后不久,约在1979年底1980年初,又遇到了国民经济调整形势,印院何去何从?当时国家出版局的领导同志曾考虑缩小规模,合并到北京工业大学内,已征得北京市有关领导的同意,我院几位领导同志也去过北工大查看建系地址。后来,合并之风未形成就自消了,一是因为政治形势有所松动,二是因为多数人不赞成合并。当时,我们几位领导坚持不缩小、不合并,理由是:几十年来,为争取办印刷高等教育,多少人付出了心血,而且这也是印刷行业广大干部及职工的长期愿望,好不容易经国家批准建立北京印刷学院,轻易放弃,是对历史不负责任。

        2.校址的选定

        北京印刷学院校址选定的好坏是关系到印刷高等教育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不可轻率从事,这是当时印院领导成员的共识。领导小组自成立之日起的第一任务就是选校址。可以这样说,凡有点线索的,都不放过,北京周边的东南西北都跑遍了。东到通县的物资部仓库、七棵树大队;北到立水桥、昌平林学院果园、太阳宫、九仙桥;西到紫竹院、石景山、门头沟,等等。为选校址跑废了一部车,既找上面的领导和部门,又找地方的单位和个人。不但我们自己跑,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的领导和有关部门也跑。第一阶段,1980年上半年以前,集中在城郊选。尽管首都城建规划小组决定:凡新建单位一律到远郊建,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死心,仍继续为在近郊建院而奔跑着。在1979年冬到1980年春节间,北京市有关部门通过新华社发了一个内参,明确印刷学院不一定在北京建,可以到外省建。内参转到出版局后,局有关领导同我们商议,如何争取印刷学院一定要建在北京。局领导还分头找首都规划小组、中宣部、北京市的有关领导,极力争取把印刷学院建在北京。通过我们的努力,上面初步同意北京印刷学院可以在北京建,但必须在远郊卫星城建。这虽然不合我们原来的心愿,但同意我们建在北京就是一大喜讯了。

        第二阶段是从印刷学院可以建在北京卫星城开始,经过对通县、昌平、大兴3个卫星城的比较,我们认为大兴的地理位置、发展远景、交通都优于其他两个县,因此,最后将印刷学院的地址定在大兴。

        3.没有招生条件而决定招生的背景

        接管印刷系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要不要继续招生。若招生,显然没有校舍条件(原工艺美院协议中,只能将77级、78级两个班维持到毕业,不能在此招新生);若不招生,印刷学院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难以保存。加之计委负责教育部门的同志协力支持我们招生,他们暗示不招生印院不能存活,不招生争取不到基建经费,只有招生才能被各方面承认。我们也认识到,若要发展,就必须招生,不招生就没有培训教师的手段,没法迎接发展。这些观点在领导小组成员中是有共识的,甚至在中层领导干部中绝大多数也是赞成的,在这些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向教育部申报了1980年招生计划。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创造条件招生,大约在1980年的45月间,教育部80级招生计划下达中列有印院招生名额。我们得知后当即研究分工,由杨庥同志负责租地方招生,我们找了不下三四处,最后租定北京西城区184中学,协议由中学提供一层房间供我们做教学、宿舍、办公用房,并负责食、暖、水、电等供应。协议两年,每月租金共1500元左右。从接到计划到招生。开学也不过四五个月的时间,要定做课桌、凳、床铺、办公桌椅等,粉刷房间,将中学黑板改成大学用的规格,安装电灯。当时管行政的同志不多,暑假不休息,全力以赴筹备招生。当时主管行政的王振中同志组织电工白玉璞等亲自搬运床、桌椅等用品上楼,并自己安装。司机刘喜春不但开车送货,还参与装卸搬运。当时没有奖金和加班费,大家就一个想法:为迎接北京印刷学院建立,招第一届新生而自觉地拼搏。有些凳、桌、床的质量差,未用即坏,工作人员还得自己动手修理。采购物品,自己用自行车驮运。经过4个多月的奋斗,于8月中旬全部准备就绪。

        暑假前,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建了"184工作班子",教学由王端兼管,后调来梁子杰主管,行政由侯彦博负责,年底又增段洪孝、王继先,体育教师田克琰,辅导员白翠萍、张连章,医生杨素清,领导小组分工由张指南主持184工作。

        4.西城区教育局的通牒

        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二天,即92日,西城区教育局通知184中学,停止出租教学用房,限期要印刷学院搬出184中。这使184中领导同志非常为难,一方是顶头上司,一方是与其签订合同者。184中的同志出于对印刷学院处境的理解,又是签订了协议的,从感情上是偏向我们的。但上司的命令不得不执行。我们当时的态度和方案是:由局、院领导出面到市有关单位和部门交涉,说明我们的困难,允许给时间搬走。经过交涉协商,北京市有关领导表示,可以延缓迁出。

        5.从小饭铺定饭菜分给学生和教职工

        80级新生入学当日起,184中即因教育局通知停止向印院出租用房,而不敢起火供应印院学生饮食。为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我们首先从小饭铺临时定饭菜给学生和教职工食用,紧接着联系就近的单位搭伙。大约有10天左右的时间是从小饭铺定饭菜分给学生。因是统一定饭,顿顿饭都是自己取,花样品种仅限两三种,价格也相差不多。每天三餐都是先向饭铺定,到时去人用盆、桶装好,然后用车推回中学楼上,由工作人员按学生选用品种一份份分给学生。有时不够分,工作人员就随便吃点饭喝点水了事。后来,经过同中国人民大学印刷厂(就近)联系,同意我们搭伙,才结束了每天从饭馆定饭的日子,不过学生们下课后还得走出184中,过马路走二三百米的路到中国人民大学印刷厂食堂就餐。

        6.伴随印刷学院艰难坎坷建校经历的80

        80级两个专业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搬家,第一次是由184中搬到大郊亭,第二次是由大郊亭搬到大兴。此后,食宿在学院买的7号楼(原黄村统建楼北区,现为黄村中里5号楼第一、二单元位置)上课在大兴县招待所南院,从7号楼走到县招待所约需半小时。直到毕业,80级的学生都未进入新校址。

        有几门课如外语、高等数学、体育、化学等由于教师不够,还聘请了外校教师兼课。

        体育课无场地、设备器材,就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坚持上课,在184中学没场地,就选在后海边的马路上进行。重点项目把学生用车拉到东单、地坛和工人体育场进行。在184中、大郊亭时,上课到工艺美院,有时还到化工学院、北工大做实验。

搬家多是利用学期结束放假前,安排学生搬完床铺和各种设备后才能放假。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又因是建院初期,不得不承认80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深度上会有不足,但他们在精神上的收获是后来的学生不能比的。

        7.印院校舍未建成前的搬迁史

        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印刷学院后,1979年初开始组建筹备班子,先后调石夫、张指南着手组建工作。在这之前就有三四个人是为出版局申报建印刷学院而收集、整理提案的班子,是由出版局直接负责的,石夫、张指南到任后就移交筹备小组建制,在出版局院内划两间办公室。接管中央工艺美院印刷工艺系后,在1979年国庆节后,筹备小组搬迁至中央工艺美院印刷工艺系办公室办公,1980年春,机关办公人员逐渐增多,又租用光华路小学的一层教室做机关办公用,不到两个月,又因学校不准出租规定的出台而搬到实习工厂办公。1980年夏,租用184中学一层教学用房招新生,包括新生上课教室、宿舍和管理80级的工作班子办公用房。1981年,又租用大郊亭大队一栋楼房的二层做印刷学院机关办公和80级教学、食宿用房,食堂是由我们自己建的临时用房。1981年暑假前,由184中搬到大郊亭,这时77级、78级学生和实习工厂仍在中央工艺美院求学。1982年开始,我们在大兴正式购买了一栋宿舍楼,筹备逐渐向大兴转移的条件,又租用了县招待所南院,仅有四五十间用房。1982年暑假前,由大郊亭迁至大兴。开始时,机关办公、学生上课,物理、化学试验都在这里。伙食临时搭在县委一个食堂用餐,学生宿舍在学院购买的原黄村统建楼北区7号楼。1983年春,教学机构逐渐扩大,院机关也迁至7号楼,上课、试验在大兴县招待所南院,后来的82级、84级学生教学和食宿都在这里,一直到1985年,在新校址建起了两栋教学楼和食堂,才正式搬迁到新校址办公、教学、食宿。随着基建的进程,才逐年扩大专业和各种教学设施,逐渐展开基础课与专业课用房、实验、实习等项目。

        在几经搬迁的过程中,各专业和机关部门在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都付出了艰苦努力和心血,使教学和各项工作如期进行。要特别提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馆在几次搬迁过程中,为服务教学,采取前期以工艺美院为点固定点与游动柜结合的形式,提供图书资料,送书到184中,在大郊亭设临时借阅室。迁至大兴后,在县招待所南院建了图书馆。搬到新校址后地点也几经变动,每变动一次地点,他们的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人手少、又多是女同志的情况下,图书馆还实行了晚自习值班开馆的制度。

        化学、物理实验室从中央工艺美院迁到大兴后,在简陋的条件下,按正规实验要求,开始在南院建临时实验室,直到基础课楼(E)启用后才有了完备的实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化学方面有彭光瑜、林淑兰,物理方面有陈士文,他们亲自动手,带头进行房子改建,仪器材料的采购都动员本专业同志动手干,除大件集中的采购东西用车外,小的零散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从城里采购后,搭乘公共汽车往大兴运。他们知道学院的困难,很少叫苦,遇到问题多是自己解决处理。这几次实验室搬迁都是在假期进行的,教师很少休息。

        领导小组分工由杨庥同志主抓基建,由万铸同志领导基建办公室(起初是小组)。他们在选址上首当其冲,选址后,还要一面办征地手续,一面租房办学。先是184中;后是大郊亭;再后来是大兴县招待所。为保教学,还要在院内盖临时工厂、实验室、工地用房等等。除在中央工艺美院的两个年级外,凡招新生、机构建设都是他们事先制作教学办公桌椅、床等。为完成上述工作,他们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都得跑到、拜到。国家机关各部门、北京市各部门、大兴县各部门,一个部门跑不到就办不成事,涉及的部门之多、面之广数不胜数。凡是出去联系业务的同志都是自掏腰包与人打交道。同志们自己却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生活:在工地临时工房烧饭吃,夜晚住在工房,尤其是三九天,烧一个小炉子,房间里还冷得结冰,有的同志睡到半夜腿都抽筋,一直到大家搬进楼房时,吃住条件才得到了改善。

        整个建设初期,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生活都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度过的。办公几个人一间房,两三个人一张桌子,休息都在凳子上。在184中时,同志们轮流值班,白天的办公桌,夜里就当床用。由于在几个地方都有教学任务,教师授课是风雨无阻,往返比平时要付出多一倍的时间。

        那时人员少,有基本分工,但遇事合作,争先抢着干的精神是主导的。那时候没有奖金,更没有加班费,几经搬迁,工作量那么大,都在大家的努力下胜利完成了。

        三、结束语

        北京印刷学院从一无所有、寄人篱下,发展到今天具有一定规模,经历了艰难、坎坷的过程,所有参与者都付出了劳动和心血。事隔多年后,回首往事仍感到很有兴味和诗意。

        那个时候的人们,从上到下,包括原印刷工艺系的同志、新调来的同志,都抱着经过自己亲手创建一所中国唯一的高等印刷学府的想法,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地工作。

        在艰苦困难的时候,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上下齐心,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只要有凝聚力,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北京印刷学院的创业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对过来人和后来人都是一个极大的启示。

 

(张指南原北京印刷学院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原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