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印刷学院初创片段回忆

信息来源:|文:林培山

         我是1982年初调到北京印刷学院的,先后在印刷机械系任党支部书记、院纪检组长、纪委书记等职,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学院创建阶段的情景,现根据自己的记忆,就学院创建初期的基本概况、党建工作的开展和纪检机构的组建等情况,作些追述。

        初期的基本概况

        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印刷学院也是如此。在最初的几年,大体情况是:

        ——有校址,无建筑,租房办学。从批准建校到19857月,一直是租房办学。先后租过小学、中学校舍,郊区生产队的房子,也租过县委的招待所,搬过5次家。我来学院时,征购的200多亩地,只是4个拐角钉着几个木桩,地里留着一尺多高的玉米茬子,无任何建筑,所以我们还选了一块地种了一年红薯,小有收获,品味过自己动手所获产品的味道。直到1985715日,才搬进初建的第一栋五层楼房,教工办公和学生上课、住宿同用此楼,从此,由"游动"办学变成"定点"办学。在建校10周年时想起租房办学,曾写过这样一首词:

        十月北国,万里无云,天高气爽。看印院内外,喜气洋洋。群楼耸立,鲜花怒放。师生欢腾,校友云集,激情满怀歌声荡。同欢庆,建校十周年,科教两强。

        印院昌盛兴旺,引无数学子竞相上。忆建校初期,办学租房;十度春秋,五次迁场。艰苦创业,教书育人,已满天桃李芬芳。齐奋进,望广阔征途,充满阳光。

        ——从小到大,"边建校边办学"。北京印刷学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系,批准成立北京印刷学院时,由工艺美术学院划过来教工46人,学生69人。随后的几年即是确定校址,征购土地,组建机构,扩充人员,建设校舍等所谓"边建校、边办学"的阶段。

        院领导班子,一开始是筹备组,由石夫同志任组长,后来成立了临时党委,由王里同志任书记兼院长。198611月,任命吴英禄同志为党委书记,周兴华同志为院长,直到19875月,召开全院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党委会和纪委。

        教学单位开始只有印刷技术系、印刷机械系、基础课部,不久,又建立了印刷企业管理系、马列主义教研室(处级单位),之后又建立了电子、设计艺术、包装工程、出版和成人教育部等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广大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教学秩序已步入正规,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为此,曾写过一首《园丁颂》,赞颂他们的"红烛"精神。词曰:

        国家昌盛,民族兴旺,教育为要。赞园丁耕耘,沥血勤操;诲而不倦,为人师表。催笋成竹,润花著果,细教英才百倍豪。浇满园桃李,嬴万花茂。

        园丁丹心育苗,愿甘当人梯架金桥。似红烛品格,当受称道。人要成才,无不求教;文韬武略,栋梁豪杰,谁无师长付辛劳?喜今日,举国重知识,师誉更高。

        另外,学院还开展了函授教育,站点遍布全国多数省区,颇得社会称赞,同时对扩大印刷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纪念函授开展5周年时,也有一首词,现抄录于此:

        成人教育,为国育才,途径甚好。可定向培养,按需施教;形式多样,易见速效。边学边干,学用结合,成才率当会更高。千秋业,为之作奉献,倍感自豪。

        毕升后人深造,印刷成教多费操劳。沥血整五载,基础坚牢;站点遍地,桃李繁茂。厂校挂钩,面教函授,深受志士同仁称道。放眼看,师生齐协力,将现新貌。

        随着机构的扩建和专业的增加,教职工的人数也有了较快的增加。

        1985年校园建起第一栋楼之后,到1988年底,校园10万平方米和教工宿舍18万平方米的基建任务基本完成。从此,主要精力已转向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创业艰难,靠的是敬业精神。印院所以由批准建立时房无一间,师生只有百余人"实不符名"的学院,在短短的十年,发展成一个有近12万平方米教学、宿舍楼,师生数千人,学科门类较齐全的名符其实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学院,除了上级的重视关照,校址选在首都北京的优越条件之外,更主要的是在改革开放强劲东风的鼓舞下,全体教职员工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租房办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没有食堂,张指南副院长带着工作人员,用平板车给学生送饭,这是印院流传多年的美谈。

        校址虽在北京,但属远郊县,离市内有30公里,交通不便,电话不灵。那时只有一条通往市内的公交车线路(366路),学院车辆又少得可怜,有些教工包括当时已年逾花甲的石夫同志,常常是骑自行车上下班,酷暑严寒,着实难为了他们。至于与外单位联系工作,因没有程控电话,凡与城里联系,都需到电信局挂长途。那些对外联系多的院领导、处室和管基建的同志对此感受最深。

        经费紧张,日子不好过。在整个基建过程中,建筑材料不断涨价,原批准的预算远不够支出,所以要多次追加预算,但每次操办都不容易,可以说是疲于奔波,费尽口舌。行政经费,除了开支"人头费"、取暖费和交通费之外,没有多余的钱。就是"人头费"也是很低的。据198611月统计,全院人均月工资92元,当年发过两次奖金,上半年人均40元,下半年人均40元,仅此而己。

        印院的教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有从重点大学来的办学专家,也有从其他行业来的管理人才。但就领导层,包括职能处室的负责人而言,真正懂得办大学和基建的,还是为数不多。但他们能在边建校、边办学的过程中取得双丰收,为印院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这是一种值得赞扬和敬重的精神。我曾为这种精神感动,在建校15周年时写过如下一首词:

        筚路蓝蒌,殚精竭虑,十五春秋。看万千桃李,争芳吐艳;梓刊事业,叶茂花稠。德育为先,因材施教,"四有"新人志壮遒。创伟业,建毕升学府,百代堪讴。

        人梯胜比王侯,双鬓白辛忙乐不休。靠同仁志士,呕心沥血;共同理想,砥柱中流。克勤互勉,奋发图强,万苦千难何惧愁?看今日,喜莘莘学子,遍布神州。

        带领一班人为北京印刷学院夯实基础的王里和其他三位老人,在过古稀生日时,所写祝寿词中也赞扬了他们的奉献精神:

        岁月流逝,已届古稀,壮志略酬。看满天桃李,遍及九州;毕升后人,一代风流。征地盖房,教书育人,建校办学双丰收。千秋业,创印刷学府,独立神州。

        十年艰苦奋斗,多少事未竟鬓先秋。立志作奉献,别无他求;高尚品格,为人赞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园圃桃李年年秀。祝四老,齐享王母桃,超彭祖寿。

        值得赞扬的还有老同志们的廉洁自律精神。副院长杨庥同志回聘管基建,在校园绿化过程中,一个晚上有两个人跑到他家,说希望承包绿化工程。杨庥同志热情接待了客人,表示欢迎他们投标。客人走后,发现在另一房间留下了高级酒、咖啡、糕点及2000元现金。杨庥同志及时向院领导作了汇报,并将"礼品"全部交组织查验,同时托人将送礼者请到学院,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将"礼品"送还。此事在《北京印刷学院》报上作过报导,学院对杨庥同志进行了表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也是印刷学院建校史上的一则美谈。

        党建工作的开展

        在"边建校、边办学"的进程中,党的建设工作也在有序进行。当时虽然党员人数不多,但机构还是较健全的,机关有机关党支部,各系有各系的党支部。但从一些层面来看,可看出党的力量显得单薄,在教师中,只在中年讲师中有党员,教授中除一人已为院领导外,没有党员,当时年轻教师占的比重大,但其中没有党员,学生中也没有党员。中央组织部发出加强在中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通知后,学院党建工作也加快了步伐。198412月,机械系党支部大会通过了中年副教授朱长生、青年教师曹克勤二同志入党,这是学院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中年教授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19856月,该系又发展了蔡吉飞同志入党,打破了学生中无党员的记录。其他单位也相应发展了一些党员,其中有教师,也有学生,有中年知识分子,也有青年知识分子,有男也有女。这就使学院党员数量少且有些群体无党员的状况有了改观,壮大了党的队伍,对保证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组织的壮大,是以思想建设为基础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建设作好了,才能使党的队伍思想纯正,作风过硬,信念坚定,朝气蓬勃,富有战斗力。所说思想建设,当时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1)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修养。这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党员的行动指南。它是科学的世界观,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也指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它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共产党员的行动指南。

        2)要不断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最高利益和最终目的。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从党诞生的那天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行动纲领。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才是坚持党性的表现。

        3)要时刻不忘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因此,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最高利益,坚持无产阶级党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从小集团或个人利益出发,个人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4)要加强组织纪律性修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纪律。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纪律是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党的战斗力的重要武器,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做一个合格的党员,就必须加强组织观念和组织纪律性的修养。

        5)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不断揭露和清除自己在活动中的缺点、错误,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共产党人自我改造、永葆革命青春的重要保证。有无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严肃而不是敷衍的进行自我批评,公开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正是共产党人特有的品格,是党性所在。

        事实证明,这些思想基础打好了,发展的党员质量才有保证。现在看,20多年前发展的党员,在商品经济涌动的大潮中,他们经受住了考验,从政者有的成长为司局级干部,从教者有的成长为二级学院的院长或处级干部。

        纪检工作的组建

        北京印刷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与19875月由全体党员选举产生的正式党委同时成立的。在这之前,先是由党委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兼管纪检工作,到198511月,经文化部党组批准,成立了学院纪检组,这是因为当时学院是临时党委,北京市纪委认为临时党委下面成立纪委不合适,因此叫纪检组。

        纪检工作的初期,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机构人员的健全和配备;二是业务制度的建设;三是对党员进行纪律教育;同时对违纪问题也作了查处。

        纪检组成立后,到19863月以前,只有一个专职干部,后来党委任命了两名兼职组员,搭起了领导班子,19872月又增加一名专职干部,同时建立健全了各支部的纪检委员和信息员,形成了开展工作的正式渠道。纪委成立后,委员会由五人组成,领导关系变成在北京市纪委和院党委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

 

(林培山原北京印刷学院纪委书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