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印院三十年,心中永驻印院情

信息来源:|文:孙文科

         值此印院校庆之际,我不禁百感交集,回首我与北京印刷学院携手共进的日子,已经将近30个春秋了。我与印刷学院的深厚渊源,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亲历印院30年,心中永驻印院情"。

        我是197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印刷学院的,当时学院的建院工作刚刚启动。在此之前,筹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印刷大学,已经是我国出版界、印刷界几代人的梦想了。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值得世界骄傲的古老文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里,没有一所专门培养印刷专业人才的学校,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因此,1978年,国家决定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系为基础改建北京印刷学院,并于1979年成立了北京印刷学院筹备组。

        我一入校就参与到筹备建设北京印刷学院的工作中了,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是1979831日报到的,工作证是16号。1979年我们主要做的是筹备工作,1980年下半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只招了两个班,一个是印刷工艺班,另一个是印刷机械班。当时的在校生还包括77级、78级在中央工艺美院招收的学生,他们入学的时候收到的是中央工艺美院的入学通知书,毕业的时候拿的是北京印刷学院的毕业证书。

        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北京印刷学院建校的条件也是非常艰苦,可以说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没有校舍,只能借用184中学的教室和宿舍;没有活动场所,上体育课也只得借用别人的操场;学校没法提供早饭,老师们要一大早出去给学生打饭,再分发给大家。学校规模也很小,只有60多个学生,十几个老师,其中一部分是我们这批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一些是中央工艺美院的老教师。

        我在印刷学院的这段经历主要是教书,最初是在基础课部教高等数学,后来转到印刷机械系教工程力学了。建校最初的几年,由于没有自己的校舍,师生们就像是打游击战似的,不得不经常搬家。1980年是在184中学招生的,在那里住了一年。1981年搬到了东郊的大郊亭,也是租用别人的地方,不过学校可以独立开火了。因为缺少教师,没有校舍,师资力量跟不上,1981年学校没有招生。因此,第二届招生就是82级了,这时候,我们又搬到了大兴县委招待所。82级、83级、84级都是在大兴县委招待所招的生,1985年终于迁到了现在的校址,当时,那里还是一大片红薯地,杂草丛生,风沙弥漫。最早的建筑只有西边的工艺系楼,师生们住宿、教学、办公都在一座楼里。但无论如何,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校舍,印刷学院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回顾建校初期的艰苦岁月,最让我难忘和感动的是师生们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精神。每一位教师都兢兢业业,努力为学生做好各种服务,大家心中充满希望,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也坚信印院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同学们刚来的时候还有些失落,但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也很快消除了顾虑,学习认真刻苦,对未来充满信心。师生们在一起就像家长和子女一样,形成了一对一的帮教,教师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对学生的生活、思想也非常关注,因此,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校虽然有过好几次搬家,但每一次的搬家都预示着一种新的希望。同时,每次搬家都增加了集体的凝聚力,师生们有力出力,没有领导、老少之分,连老教师都帮着我们蹬三轮、搬桌椅,特别令人感动。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印刷学院顺利克服了建校初期的一系列困难,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迎来了学院平稳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此时,我结束了近10年的执教生涯,于1989年调到学院人事处工作,负责印院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人事处当时有6位同志,其中包括现任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刘超美老师,我任副处长。这个部门同样是一个团结的集体,非常和谐,主要负责学校的师资管理和人才引进。20世纪80年代,为了建设北京印刷学院,国家人事部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批准我们从全国各地引进适合在学院任教的骨干教师40名,这是我们印刷学院发展的基础。最早的时候我们还引进了我国首批莫斯科印刷大学毕业的6位老教师,他们是我国印刷教育的开拓者和功臣。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郑德琛教授,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杨振宁是同学,是印刷教育界的元老。是他带领着一支队伍创建了印刷系,为北京印刷学院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的魏志刚、魏瑞玲、谢普南等老师也都为印刷教育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如果没有他们这批老教师,印刷教育很难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1991年,由于工作调动,我离开了任职12年的北京印刷学院,来到新闻出版总署人教司工作,但我和印刷学院的渊源并没有就此中断。我在新闻出版总署负责招生、就业等教育方面的工作,由于北京印刷学院是署直属单位,所以我跟学校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总署在很多方面都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扩大招生等方面都给予了学院很大的支持。同时印刷学院也不负众望,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从创建初期一路走来,直至今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终成为中国印刷出版教育界的领航者。

        北京印刷学院的工作生涯,是我人生的重要经历,它为我后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于在学校里当过老师,我认识到人才培养是有一定规律的,教育管理也是一门专业,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讨。学校的行政工作经历对我做管理,特别是教育管理也有很大的帮助。我是在理解这个行业的基础上来执行管理工作的,因此更加有针对性,更加能找到工作的重点。调到新闻出版署后,工作更为宏观了,由于熟悉印刷行业和教育管理,我能够更好地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考虑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等问题,视野更加开阔了,思考问题也更加全面了。这些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我在北京印刷学院工作期间的学习和积累。〖JP

        与印院携手共进30年,我对印院有了一种深厚的情结,因此我非常关注印刷学院的发展和建设,由衷地为她的每一次进步而感到高兴。如今的北京印刷学院无论在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印刷出版行业最优秀的高等教育学府之一。在为她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之余,我对她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现代印刷技术与过去传统的印刷相比有着全新的概念,信息化已经全面覆盖到印刷出版行业,因此,中国传媒人要抓住机遇,奋起直追,要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作为印刷出版行业的高等学府,北京印刷学院肩负着振兴我国印刷出版事业,培养印刷出版专业人才的重任,更要适应时代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科研力度,实现技术创新。要把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出版技术作为今后教学建设、学科建设的重点。另外,学院还应努力扩大社会影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权威的行业专家,要积极寻求和加强北京印刷学院在行业内和政府决策中的话语权。近期,北京印刷学院准备更名为"北京传媒工程学院",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我相信,学院的学科建设在新校名的引导下会拥有更加全面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一名曾经执教印院的教师,我对印刷学院的学子们同样满怀期望。印刷学院在办学的50年中,为印刷出版行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雅昌的万捷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如今,他已不仅仅是印刷方面的精英人才,也成为文化生产者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北京印刷学院的骄傲。现在,北京印刷学院有着良好的教学环境,学子们更应该珍惜机会,努力学知识、学做人、学做事,培养对社会、对工作、对家庭的责任感,树立认真踏实、积极乐观、勇于拼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态度,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印刷出版专业人才,从而在振兴我国的印刷出版事业中大展宏图。

 

(孙文科原新闻出版总署人教司司长,校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