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为鼓励科技的发展,为提高生产力,就要科技兴国,并表态要做科技战线的"后勤部长",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论断。七七年又提出办高等教育的具体措施,因此,中央工艺美院又招了七七、七八印刷系两个班级。
在科教兴国方针指导下,必须培养大批的高级技术人员,批准建立印刷学院,由国家新闻出版署负责组建。当时印刷行业的情况,绝大多数的技术人才只有中专的文化水平,高级技术人才奇缺。出版署提出积极筹建,尽快招生。
原中央工艺美院因校舍占地很少,只能另选校址新建,筹备小组领导一方面在京选校址,一方面要设法尽快招新生。两条战线同时并进。在印刷系已招了两届学生,教师队伍基本具备。在没有新校舍前,租房也要招新生。
房无一间,地无一块,原北京机械学院设有印刷机械系,北京的校址被人民日报社占用;原文化学院的院址也被中国印刷研究所占用。经协商两单位均无法交给印刷学院使用。与北京市委、市政府联系,答复说你们是中央直属院校,北京市无法规划用地,最好建在外省市。
当时77、78两届学生在北京学习,印刷系的教工大部分都久居在北京,无法抽出人员去外省市选址。筹备组人员只好在京郊四处奔波,到处寻找合适地址。为了争取在京建院,在学院名称上改为"北京印刷学院",最后在南郊的大兴选定三百亩地,得到北京规划局的批准。
在筹建过程中,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的领导非常重视,经常了解筹建情况并大力支持,积极筹调建设资金,并要求尽快在全国招新生入学。
筹备小组分析了原印刷系教学人员的情况。50年代由前苏联印刷学院培养的4名教师,加上近几年我国自己培养的一批教师,包括基础课,教学人员与在校生的比率约为二比一,有能力再招新生。但无校址怎么办?土地征用后也是一片空白,只能边建校边办学,但是盖好基本性用房最少两年。
筹备组五位领导研究分工,有的抓建设规划,有的招募人员,有的抓新生入学,为尽快招新学生单独成立了一个小组。
1980年6~7月决定先招两个班(一个印刷工艺班,一个印刷机械班),在北京市内租用较空闲的学校开班。经联系北京一八四中学,同意租给我们一层教学楼,协议同意供学生吃、住、教学等事项。因此向全国部分省、市发出招生通知。一个多月的时间,备齐了课桌椅、床铺等用具,教学课程都安排就绪。
9月份在184中学迎来64位同学,一切按协议(吃饭喝水也在学校一起入伙)解决,很顺利。但没几天,被租用的学校通知我们,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市教委和区教委不同意一八四中租给我院办学的协议,立即让我们搬出。几经协商,可以在一年内搬出,但不能在学校吃饭,学校的操场不准我们使用等。
党支部对抽调的工作人员,先做好思想工作,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明确科技兴国的深远意义和为印刷行业培养人才的现实和深远意义,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办好第一批学生的教学工作、生活保障等。
新生入学后,我院做了周密的准备。64位同学两个班,每班配备专职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配备两名专职医生,专职教务人员,教师每天由东郊来西城上课,院领导经常来了解情况。但突如其来不给饭吃是大问题,市粮食局也不按个人定量发给粮票。学生自带的全国通用粮食吃完了,教职工由自家定量中供学生买饭吃。没有操场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带学生到后海车辆较少的马路上跑步、做体操、打太极拳。过路人都感到奇怪,说那是一批杂技培训班。有时乘公交车由西城赶到工人体育场打球。物理、化学实验课,到东郊北京工业大学做。学生有埋怨情绪,我们就做同学的思想工作,随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又联系了学校附近的人民大学印刷厂,给厂食堂配备两名炊事员,吃饭问题解决了。冬季来临,184中供不上暖气,教工就人拉肩抗购置了取暖炉,设专人看管。总算度过了艰苦的一年。
新院址已开工建设,远水解不了近渴,只好另找租用房,第二年在东郊大郊亭租了农村的一栋办公小楼,自建了临时伙房,在暑假期间由西城184中搬到新址——大郊亭。教室、宿舍都安置好了,新学年在大郊亭又度过了一年,开始时吃住上课解决了,但还是没有操场,教工和学生自己动手建了一个"土"操场,实验课还是在北工大实验室,天热学生洗澡,由学校在实验化工厂浴室购票解决,教工的办公桌有的码在楼道。又是一年就这样度过了。
为了改善教学条件,第三学年都得进入专业课,新教学楼仍未竣工,又租了大兴县招待所的平房,购了一栋家属宿舍楼,先为学生做宿舍、食堂,专设了一个简易的图书馆等。第三学年学生由大郊亭搬到了大兴。在新校址临时又盖了两处平房,便于学生做实验等。经努力,办学条件比前两年又改善了一步。本年度由于新址建成了一栋教学楼和两栋学生宿舍,大食堂也交付使用,招收了建院后的第二批学生。
原八零级学生能进入新楼上课、住宿,都喜出望外。四年学习搬了四次家,艰苦奋斗了四年。这四年虽说艰苦,可师生的关系很融洽,教工和同学同甘苦,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锻炼了意志。
学院20年大庆时,80级的大部分同学返校祝贺,看望原来和他们一块奋斗的老师,在院内树了"秋实园",非常亲切。
如今校园大改观,未来是美好的,责任更重大!
(侯彦博原北京印刷学院总务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