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印刷学院图书馆的几度搬迁

信息来源:|文:刁文秀

         我是在1980年底调来图书馆工作的。亲眼见到了学院艰苦创业的不易,更亲身经历了图书馆脚踏实地走过来的艰难历程。

        一、设在原印刷系及184中(后搬至大郊亭)的图书馆

        北京印刷学院图书馆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系的资料室。面积只有18平方米,藏书不到一万册。工作人员只有徐三好、陈琪、高宏三位同志,我是第四人,由我临时负责。当时7778级的同学就在工艺美院原印刷系旧址上课。1980年又招了两个班的学生。因学院尚未建,只好租了184中学部分地方上课。在那里设了一个小资料室,由陈琪同志负责借阅工作。此处1981年又根据学院安排迁入朝阳区大郊亭办公,80级学生也迁在那里上课。

        为使工作逐步进入正轨,我们一起走出去到兄弟院校图书馆取经,调查研究,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开始制订出第一份《北京印刷学院图书室书刊管理、借阅暂行办法》,规定了书刊采购、验收、登记、分类编目直到上架等一系列工作手续,以及师生员工借阅书刊的办法。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下来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编目工作。

        我们人虽不多,但大家齐心协力,一方面坚持了日常的采购、分编、借阅工作,一方面我们对以前的九千多册图书陆续按"中图法"重新分编上架。这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图书渐渐增多,房间实在不够用,1981年我们由楼上18平方米的资料室搬到了楼下原印刷系实习工厂的手工排字房。当时动员了很多同学帮忙搬家。那些铅字、铅版死沉死沉的,把它们搬到房间的一头,腾出大部分地方(约有60平方米)给图书室使用。搬书、搬书架也都是很重的活,每个人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都出了几身大汗。但为了图书馆的发展,同志们虽累尤喜,都是心甘情愿。之后,在另一楼也扩出了一个15平方米的房间,建立了我馆第一个报刊资料阅览室。以上是我院图书资料室的第一次大搬家情况。

        在这期间,我们的工作人员逐步增加,调来了赵翠娟同志,还吸收了教职工子女王蕾蕾、魏雯等同志。在采购、分编工作中建立了较严格的工作手续,制定了"综合登记单"(即购书的总账)。书刊购进后,必须由经手人、验收人、负责人三人签字后才能报销。分编工作中建立了"图书流输作业卡",每一批书,每一工作环节后都要有人签字负责,而且下一环节要对上一环节工作进行检查、校对。我们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准确些,把工作中的差错尽量消灭在图书入库之前。

        二、设在大兴县政府招待所的图书馆

        1982年初,学院院址选在了大兴县。在学院未建成之前,先租用了大兴县政府的招待所(在县政府对面)的平房办学。图书馆就安排在靠南面的平房内,有十一个房间,面积达到了180平方米,是原印刷系图书资料室的10倍。在租房办学的阶段,图书馆有了一定的发展。到1982年,原印刷系的各部门(包括图书馆在内)都搬到了大兴县政府招待所。1983年暑假,在大郊亭的师生员工及设在那里的图书室,也都搬进了大兴县政府的招待所。到此时,学院的图书室才算是合在了一起,初步形成了初期的图书馆。这是第二次的图书馆大搬迁。我们既感到了劳累,又得到了锻炼。

        就在招待所这个新地方,我们分别设立了社会科学书库和科技书库,由两位同志分别管理和借还书工作。阅览室也分出了报刊阅览室和资料工具书阅览室,也分别由两位同志负责管理。另外还设立了外文图书借阅室,由一位同志既负责分编工作,又负责借阅工作。当时工作人员又增加了张可献、刘亦平、付晓春、梁淑琴、齐淑文、单来荃等同志。至此,我们的分工比以前细了,但仍感到人员不足。因此,我们采取了一种办法,即每位同志主要负责一项工作外,再兼管一、二项其它工作。图书馆的面积虽然增加了,但每个房间只不过是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都是五十年代建造的平房。夏天闷热,冬天冷得伸不出手,有的屋里都结了冰。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出来晒晒太阳再去工作,要是阴天,就只好挨冻了。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的。

        1983年年底之前,图书馆属于教务处领导。之后,领导给我们调来一位副馆长马遵平同志。至此,图书馆就改为直属院长领导了。随后又陆续调来几位新同志,有单来荃、刘艳玲、崔宗绪、林晓红等同志。工作方面分出了流通阅览科和采编科,结束了同志们一方面要搞采编工作,一方面又要搞流通阅览工作的局面。

        三、租农民房存放丹江书

        根据上级规定,撤销了原版本图书馆第二版本书库(在湖北丹江)。该库藏书有34万多册,再加上画卷、画册、报刊合订本、课本、图片等共计45万多册(张),全部移交给了我院图书馆。19834月,我院派出了6位同志(其中图书馆4人)去丹江专门办理搬运这批图书的工作。40多万册图书的长途大搬家,恐怕在很多图书馆的历史上都是少见的。这批书从丹江打包、捆扎、装火车运输,以及到京后的卸车、收书、再装农村的马车运送到租用的农村房中保存等一系列繁重的工作,除请了部分农民和他们的马车运送外,其它工作均由图书馆的十几位同志共同完成。前后经过两个多月,总算圆满完成了此项任务。原在第二版本库工作的祁炳奎同志,也随之调入我馆工作。这批书直到图书馆新馆建成后才入藏新馆。近期才有一部分藏品在新馆展出。丹江图书的运输,是我们第三次远距离的搬迁。

        四、设在我院食堂的图书馆

        1985年底,我院学生第一宿舍楼和食堂相继落成。学院从大兴县政府招待所迁入新址。当时的学生宿舍楼楼上是宿舍,楼下做教室使用。图书馆就安排在学生食堂的西半部分,面积达到了1600平方米。学院任命赵国良同志为馆长,马遵平同志为副馆长。采购、分类编目科科长是崔宗绪同志,流通阅览科科长是刁文秀。另外,还增添了办公室,扩大了书库和各个阅览室的面积,形成了一个初步像样的图书馆。此时工作人员大量调入,有谢苏清、张真、于子弋、崔菁钰、崔惠云、殷蓉兰、龙维凤、杜景萍、刘威、杨秀云、韩芳、董翠梅、卢俊。

        此时图书馆确有了一个大发展,总算我们都迁入了自己的学院。同志们齐心协力干,在很短时间内就向全院师生员工开馆借阅。我们边开馆迎接读者,边进行整理工作,大家奋发向上,充满朝气,不怕苦不怕累地工作。由于工作完成得较出色,还被评为署里的先进单位。

        1990年我院图书馆新馆落成,我也正于这一年离休,未能参加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迁入新馆的搬家工作,这也是我的一个遗憾。我为新馆落成欢欣鼓舞,也为我曾经和同志们一起走过了图书馆的创业之路而自豪,特别是为我院近些年来的大发展而感到骄傲。

  

(刁文秀原北京印刷学院图书馆流通阅览科科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