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学习研讨】范继忠:党的群众路线与高校党员教师的时代使命
党的群众路线与高校党员教师的时代使命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研讨会发言
范继忠
(2013年10月30日)
本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中央新一届领导人整顿党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时值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东西方文化和政治冲突愈演愈烈,且国内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也愈益突出的历史关头,重提群众路线貌似党内传统的老调重弹、波澜不惊,实质上却是新领导集体开局的极用心之作!如果各级党政部门能扎实落实、全力推进,将对党风的重振、腐败的割除、社会风气的正向扭转起到力顶千钧的作用。虽然这次活动主要目标面对的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但是对于普通党员也有重要的参与价值和反思必要。
一、对于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认识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它首先源自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基础;也是残酷战争年代我们党艰苦卓绝成就建国伟大事业的生存模式。无论从党的执政基础,还是我国目前社会成就与文化危机并存、党员人数膨胀而素质急剧下降、经济高端而道德滑坡趋向、群体事件层出不穷与地方干部出现众多“土皇帝”的严峻现实来看,重温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历史,都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在教育活动中清理特权思想、检查工作作风、廓清公私界限,真诚反省已经司空见惯的对民意、民心和群众利益的漠视与忽略现象,将是一个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清理腐败现象的良好契机,对带动整个社会精神的上扬功莫大焉。
二、群众路线对高校党员教师的意义及我们的现实姿态
群众路线是一种组织原则、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政治姿态和文化立场。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建党人就是五四时期的精英知识分子。我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群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士大夫情怀、接受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精英知识分子,带领不甘于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发动沉默无声的大多数––工农群体而实现建设新型社会目标的政党发展史。因此,知识分子从来与党的事业密不可分,作为从事高等教育和国家思想理论建设的知识分子党员,更不可能也绝不应该疏离群众路线以及相关活动,而面对不良的党风采取单纯批评和嘲讽的态度。一方面,面对党内各级领导我们是党员群众,要将基层的声音如实反映上去;另一方面,面对普通群众我们每个党员又代表执政党的一员,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字一文都与党整体的形象相关。作为高校教师党员,尤其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工作的党员教师,我们面对的大多数师生都是政党意义上的群众,从群众路线的意义上讲,我们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三。
一是将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与自己的事业生涯密切相连。在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独善其身无异于天方夜谭。从我做起,唤起应有的党员自豪感和先锋意识,对党员身份保持应有的神圣感和敬重感,在工作中和日常交往中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尽力做到吃苦在前、利益在后,以身作则,为重塑党风和党的形象尽心尽力。
其二,在课堂教学和科研辅导中,客观科学的政治观和大局观必须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对从事大传媒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可能避开敏感问题和政治判断。基于多数学生信息接收过量但批判选择能力偏弱、重视“术”的学习而漠视“道”的思考现象,对学生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政治观一定要合理适时地引导,在科学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熏陶中渗透政治观察、理性思维方法的教育。如对当下媒体乱象实质的认识(媒介素养和媒介技术关系)、对“反毛”“非毛”极端思想的分析矫正、对极左和极右思潮的危害性的分析、对世界人权话题背后的文明冲突和东西方力量博弈等等。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过心”“过脑”,摒弃浅层宣传口号式的政治灌输,用自己的理论经验和客观观察,尤其是真诚朴素的情感与学生用心交流,弥合学生与党的社会建设目标和理想的疏离感,击破所谓“爱国不爱党”、以一味嘲骂攻击社会为时髦的非理性时风,激发青年群体中的社会意识正能量,使之学会科学、公正、理性地思考和表达。
其三,认真对待组织生活,摒弃敷衍塞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使每一次的党小组会议成为公共空间、学术空间和家庭空间之外的政治生活空间,认真理解党内新精神和参与争议问题讨论,畅所欲言,积极建言,发挥一个党员在沟通党组织和普通群众意见之间的中介作用。发挥研究者的特长,以严谨的态度综合群众意见、归纳社会现象,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尽一己之力。
作为普通党员和理论与教育工作者,我对此次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衷心拥护,并愿意真诚建言,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
三、党员教师在我校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共产党时代先锋的历史角色,在当下中国的意义不但没有泯灭,而是进一步升华。首先它的执政党地位久经考验,并具有深刻自我批评和自我整顿的传统,根植于深厚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和长期复杂的国内外斗争经验,我党作为民族复兴的领导政党,未来不但会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而且势必为全世界提供与西方民主政治文明并列的独立政治文明体系(参见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末尾结论);其次,党员队伍中成员的年轻化、知识化、社会主流化,决定了党员整体中社会文化建设中坚的比例不断增高,这是党的事业和民族复兴事业的创造力基础和活力之源。基于此,我们作为党员教师,在高校文化和学术建设中应有当仁不让的责任意识和更高远的政治素养。
第一,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党员教师的专业骨干和学术创新者的角色定位非常必要。专业研究和教学人员是大学的核心骨干,党员教师又应成为骨干中的灵魂。作为传媒类大学,负有培养传承文化和引导大众价值观人才的重任,我们自身和学生未来面临的文化困惑、社会政治判断、国际交流立场等问题较之其他专业更多更复杂,因此传媒类党员教师必须比一般文科专业具有更丰富的知识背景、更敏锐的思维素质、更善于解决复杂理论困难的勇气。锻造自身、不断开拓新课题、营造多元活跃的学术气氛是教师能提供给学生最珍贵的东西。
第二,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指导,为学校真正营造我们尚很缺乏的人文氛围和浓厚朴实的学风。社团文化兴盛是好事情,但是学生社团缺乏指导和引导,只是在团委等行政层面进行简单管理,活动频繁但是效果一般、流于克隆模仿甚至娱乐化,以至出现组织方式、文化价值判断和政治取向上的偏颇,也是常见的弊端。因此,党员学术骨干教师尤其应深入到学生团体中,帮助他们解决困惑、提供资源、点拨理论和方法,也借以融洽师生关系、真正体现“育人”的终极目标。(目前新闻出版学院领衔成立“弘文社”,以“阅读经典,涵养人文”为主题,参加北京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并形成常设校级社团,坚持学术性、文化性和民间性)
第三,强化党员教师的主体意识,在基层党组织生活中积极建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具有“心怀天下”的优良传统,但是不讳言也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酸气,很多人党员教师喜欢议论批评,在堂下高谈阔论甚至文采斐然,但是要求正式的建言和建议却畏缩敷衍、持一种浅薄的清高范儿,实质是现代公民意识和党员意识双重匮乏的表现。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每个党员敞开心胸和智慧,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真正成为民主的建设者和享有者。(作者为学校新闻出版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