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印刷学院建院初期的人事工作

信息来源:|文:栾慧斌

         我是19794月由国家出版局派到北京印刷学院参加筹建工作的,主要分管政工。19853月,调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参加筹建工作,工资关系暂留在学院。19877月,调国家出版局,人事关系正式转出。实际在学院工作6年。

        我刚到学院时,当时只有石夫、张指南、万铸、王爱华、夏林英、钱建明、高永清、朱纯磊、黄亚声,丁贵田(司机)10人。同年6月,国家出版局正式宣布组成北京印刷学院筹建领导小组,任命石夫、张指南、陆振声、杨庥、郑德琛和我6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领导学院的筹建。石夫、张指南为正副组长,当时美院决定,陆振声、杨庥、郑德琛3位同志在印刷系没有正式移交过来之前,不同意他们加入筹建工作,因此,实际上筹建领导小组只有石夫、张指南和我3人。直到同年10月,中央工艺美院印刷系移交过来,才形成了真正的领导班子。当时领导小组内分工:组长石夫,负责全面工作;张指南协助石夫抓全面工作,并着重抓教务;陆振声负责校办工厂;郑德琛负责教学、教材;杨庥负责基建;我负责人事、组织。

        接收印刷系,经与工艺美院协商,凡属文化学院撤销时随印刷系转到美院的人员,全部移交北京印刷学院,共约34人,其中院系领导干部3人,教学人员23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印刷厂工人6人,炊事员1人。当时,北京印刷学院的筹建工作除了搞好77级、78级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外,主要是集中选校址,适当增加一些急需的工作人员。

        经过许多曲折,终于在1980年春,北京市规划部门同意校址定在大兴县黄村镇,并且国家教委批准1980年暑假招生两个班。从此,开始了北京印刷学院的创建工作。1980年是非常困难的一年,也是艰苦创业的第一年,当时政工干部只有2名办事人员,他们担负着人事、党务,还兼作办公室的工作,每天顶烈日,冒严寒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四处奔波,到1980年年底,实有人数已达到143人,调进了一批办校的骨干力量。李树新、田怀祥、吴肇莹、何镜民、马遵平就是这一年调进来的。建立了必要的办事机构,指定了临时负责人,设有:办公室(包括秘书、人事、党务),负责人暂缺,由我直接抓;总务组,负责人卫立山;教务组,负责人李树新、王端;基建办公室,负责人万铸;印刷工艺教研室,负责人高永清、杨庆堂;印刷机械教研室,负责人朱长生、谢普南;基础课教研室,负责人周保中、张士元。

        1981年已有165名在校学生(包括转过来的),同志们肩负着办校、基建双层繁重的任务,这一年也是大发展的一年。

        政工工作必须有效地促进和确保学校大发展任务的实现,人事工作在已有的基础上,1981年重点放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上,充实教学人员和领导骨干,本年2月我同孙明同志专程赴西安联系调人。这一年王里同志被派来,19811019日,各级出版局党组正式任命王里同志为院长,张指南、郑德琛、陆振声、杨庥和我为副院长,石夫同志为顾问。并宣布临时党委会组成,王里同志任书记,委员有:张指南、郑德琛、陆振声、杨庥、王杰和我7人。

        根据上级指示,1981年对部分人员进行了工资调整,有53人升了级,其中教师30人,干部10人,工人13人,升级面占40%1981年年底,全院实有人数已达到245人。

        经过19801981年两年,已调入了一大批中层领导骨干和教学骨干,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干部的配备准备了必要条件。1982年,院里的行政建制由原来的组和教研室,发展成部、处、系,全院成立了9个处级单位,一个直属校办工厂(科级建制)。

        9个处级单位是:院长办公室、人事处、总务处、教务处、基建办公室、印刷工艺系、印刷机械系、企业管理系、基础课部。各部门指定了负责人。办公室徐光负责;人事处暂缺;总务处卞文光、魏大林负责;教务处李树新负责;基建办公室万铸、王振芳负责;印刷工艺系高永清、杨庆堂负责;印刷机械系马遵平、黄亚声负责;企业管理系魏志刚、余日晖负责;基础课部赵国良、周保中、张士元负责;实习工厂赵忠贵负责。

        随着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为加强劳动纪律,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在经过反复酝酿的基础上,经院长办公会通过,198241日,在全院实行了教职工考勤考绩制度、安全保卫制度,明确了党政部门职责范围。

        1982年对业务干部进行了第二次职称评定。评定结果,中级以上职称者52人,其中,副教授(包括副评审)6人,讲师37人,工程师1人,会计师1人,经济师1人,完成了7778两个班级的学生分配工作,贯彻十二届一中全会精神。198310月,学院开始了整党,1984年年初结束。

        为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1983831日,院领导班子的分工重新做了调整。王里同志主持全面工作,着重抓党委工作;郑德琛负责教学工作,着重抓教学质量、教材、师资培养等;陆振声负责教学管理兼抓纪律检查;张指南负责基建、实习工厂;杨庥负责总务、院办,并协助张指南搞基建;我仍负责人事、组织。

        1983年下半年开始,对全院组织机构又再次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9个处级单位,增设为12个处级单位,有的单位还相应地设置了三级组织。这12个处级单位是:

        院长办公室(秘书、外事、收发、监察、文书、档案、打字、通讯。人事处,下设三个科:人事科(教职工调配、管理使用、职工教育、学生分配),劳动工资科,安全保卫科(武装、人防在内)。总务处,下设四个科:财务科,总务科,膳食科,医务室。基建办公室。教务处,下设四个科:教务科(教材、教务),师资管理科(师资培养,留学生管理),教学设备科,科研所。印刷技术系(原印刷工艺系)下设3个教研室:印刷工艺教研室,照相制版教研室,光学、激光教研室,印刷机械系下设4个教研室:基础课教研室,机原机零教研室,机械工艺学教研室,专业教研室。印刷管理系。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部下设五个教研室:外语教研室,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化学教研室,体育教研室,马列主义教研室。图书馆下设二个科:采编科,流通阅览科。实习工厂(科级建制、直属院领导)。

        对中层领导班子进行了正式任命,对干部的选拔贯彻了"四化"精神,并注意走群众路线,采用了领导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民意测验,组织考核,党委集中反复讨论,然后上报出版局批准。先后经过了6个月,1984111日,出版局分党组正式下达了任职通知,任命23名处级干部。他们是:院长办公室主任李长灵;人事处处长韩翠英;教务处处长李树新,副处长高永清、刘佳;总务处处长卞文光,副处长魏大林、张元竞;基建办公室主任万铸、副主任王振芳、孙贤坤;图书馆副馆长马遵平;印刷技术系主任魏瑞玲,副主任陈士文、杨庆堂;印刷机械系副主任黄亚声,田怀祥。印刷企业管理系主任魏志刚、副主任余日晖;印刷电子专业周保中(副处级);基础部主任赵国良、副主任彭光瑜,张士元。被任命的23名处级干部(马列主义教研室暂缺)平均年龄496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7%,比原有中层负责人平均年龄5185岁,下降了213岁。

        1983年年底实有人数274人,1984年年底实有人数296人。

        为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9825月,19843月,先后两次组成专门班子,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采取了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个别访问等多种方法进行。通过检查,在知识分子中,主要存在入党难和住房困难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改进意见,对住房特殊困难的,向出版局写了专题报告,得到了局领导的重视,几年来,局里先后拨给6个单元的楼房,解决教师中的特困户。

        在北京印刷学院的创建过程中,始终得到国家出版局、文化部领导机关的重视和支持,在控制进京人口的情况下,批准学院从外地调进40余人,就是在1984年严格控制人员进京的情况下,经文化部报国家人事部,还特批准予从外省调进骨干教师20人(不包括随带家属)。

  

(栾慧斌原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