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舞冬奥”展现中国文化
——访冬奥会申办标识的主设计师林存真副教授
信息来源:校报学生版|发布时间:2015-09-16|文:韩志雪
7月31日,国际奥委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第128次全会,投票决定北京成为2022年冬奥会和冬季残奥会举办城市。一瞬间,中国申奥成功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庆的海洋之中。
冬奥会申办标识的主设计师林存真副教授
冬奥会申办标识的主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林存真副教授也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申奥成功的消息。“当时我在内蒙古的一个山区内度假,手机没有信号,只能用收音机接收外界的信息。当从收音机中隐隐约约听到了申奥成功的消息,那时的心情真的是欣喜万分。”
在这一举国欢庆的时刻,由林存真带队设计的冬奥会申办标识自然而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于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记者了解到本次比赛的最终交稿日期是在2013年春节前,但从第一次征标会开始算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从时间上是比较紧的。林存真所带领的团队从设计到交稿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在这期间林存真的团队也是经过很多困难以及无数次的修改,而其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困境就是创作冬奥会的标识其实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要基于较多的分析研究工作。林存真告诉记者本次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对冬奥会以及对申办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体现,而这些元素都是通过研究和分析后得出来的结论,然后通过灵感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所以这其实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冬奥会已经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体育盛会,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除了可以展示我国的冬季运动水平外,也可以更好地展示我们中国的文化,类似地区的地域特点以及北京和张家口这两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先前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所以林存真认为冬奥会的标识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体育的标识,这个标识实际上是可以用来体现冰雪运动和中国文化的;“在这种情况下,汉字是最好体现文化的一个表现手法,加之融入冰雪运动,也能更好地体现这个冬奥会。” 林存真告诉记者,这个设计作品本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冬奥运动,另一个就是中国元素,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可以通过形态来表现滑道的运动轨迹,从中体现冬季的运动。
在这次作品中,林存真最欣赏、满意的地方自然也是这个“冬”字,而如何在标识中既要有运动图形又要展现出中国书法着实是一个难题。为此,林存真请了中央美术学院著名书法家邱振中教授参与其中,同时也结合了王羲之书法中的‘冬’字,将不同书法的冬字结合出来,选择流动感最强的,即文化与运动兼具,从而表达出举办的优势和特征。
林存真一直以来是一个热衷于中国文化的设计师,这一点能从她很多的设计作品中看出。所以在采访的过程中,她也向记者表达了她对中国设计的期望,“中国文化即为中国设计的优势,是其能获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林存真也希望中国的设计师可以做到在创作的过程中,保有我们最根本的核心——中国文化,“中国设计在跟国外交流过程中理应保有最核心、最深厚的中国文化作为设计的源动力,这也是中国设计最重要的元素和核心因素”。而对于中国的年轻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以及修养。对于这点,林存真解释说:“中国文化不是快餐型的东西,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慢慢地在思维里产生,从而理解它,转化它,进而厚积薄发。” 林存真认为如果想在中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要懂得中国的文化,懂得去展示中国的文化。
当然,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对林存真而言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本次的参赛作品只是申奥的标识,并不是冬奥会最终的标识,所以在采访的结尾,林存真表示还会继续参加冬奥会标识的最终竞赛,带领团队创作出新的设计作品参与更激烈的竞争。
【相关链接】
林存真,70后福建人,系北京印刷学院1991级设计系装潢专业学姐。毕业后的两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任职设计师。之后,她离开国家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在《艺术与设计》杂志社赴职,任副主编。两年后她远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视觉系平面设计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林存真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并攻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博士学位。她现在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获奖作品:
2004 第六届全国书籍设计展,一等奖
2004 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优秀奖
2005 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 北京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品展览:
2006 水墨中国设计邀请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2006 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家邀请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6 X动力2006汉字主题国际海报邀请展,深圳
2007 第一届韩中女性平面设计师海报邀请展,韩国
学术学会:
2002 世界平面设计组织ICOGRADA大会-捷克
2003 世界平面设计组织ICOGRADA大会-日本
2009 世界平面设计组织ICOGRADA大会-北京,筹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