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副司长孙宝林在我校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0-12-01|文:
在学校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1月24日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委派来参加学校的人才工作会议,本次会议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北京市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新闻出版第三次才工作会议召开不久举行,是学校贯彻落实这三个会议的精神的重要体现,时机选得非常好。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共建单位,在全国新闻出版单位和北京市属高校中,率先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突显了学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持依靠人才强校的坚定信心。今天同时举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郝振省院长受聘担任学校的讲座教授的聘任仪式,在此表示祝贺。下面,我代表总署人事司就学校继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讲几点意见。
一、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新闻出版行业人才兴业战略为我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今后五至十年人才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人才发展工程及教育改革及发展作出了规划和安排。本月中旬,总署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纲要的要求,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新闻出版人才工作会议。会议在总结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成绩的同时,提出了始终把加强新闻出版学科建设作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来把握的意见。会议也明确了今后几年行业人才工作的七个工作重点。这七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与学校的人才工作紧密相联。七大方面重点工作是:
一是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做好行业人才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制定规划,体现、提供人才发展的良好政策和环境,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刚才曲校长的报告对学校未来五年人才目标规划做了很详细的量化的指标,学校的人才规划编制得很好。
二是积极实施新闻出版名家等重大人才工程。从2011年开始,每年遴选新闻出版名家50名,到2020,由国家资助的新闻出版名家将达500名,其中新闻领域300名,出版领域200名,总署将成立新闻出版名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实施名家工程。继续深入落实“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规划,通过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工程等重要抓手,将高层次新闻出版人才开发工作做好。这里尤其可喜的是,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刚刚进行完的第二批人才的选拔和遴选中,我们学校共有三位教授专家进入到第二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的领军人才行列。本次评选活动共有350多家单位推荐了370多名候选人选,遴选出来298名。
三是深化干部培训教育制度改革。认真贯彻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强化需求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创新培训内容、方式和方法,构建更加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竞争格局。《纲要》中对于培训机构的资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项目跟着人才走、经费跟着项目走等都作了详细的安排。
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体系。积极建立、完善国家级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体系,并依法实行从业准入管理。对新闻出版行业特有工种,建立统一的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体系和高技能鉴定评价体系和高技能人才竞争选拔机制。这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九年的考试。今年,10月17日进行的就是第九次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这项工作得到业内人士的积极响应。尤其是最近两、三年,这项工作都是由郝教授领导的团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人才研究中心来承担具体的工作。我们同时考虑在制度设计上,把获得出版、新闻专业硕士学位与职业资格在制度上进行衔接,获得专业硕士以后,可以免考基础理论这个科目,这方面已经与国务院学位办达成共识,将来新闻采编等方面的职业资格,也按照要求逐步推进。职业资格将是行业“四大准入”——岗位准入,人员准入,企业准入,产品准入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五是加大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专门人才开发计划,通过数字出版项目带动传统出版人才向数字出版人才的转化,从高校毕业生中积极引进数字出版人才,对数字出版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在数字出版领域,我们学校有优势的专业,也举办过相关的论坛。数字出版将成为行业的新业态,我们将加大力度培养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从总署的相关项目上也是有很多重大项目支持。学校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与此紧密相联的。
六是大力培养西部地区新闻出版人才。积极推进东西部地区各类合作和对口支持,鼓励发达地区新闻出版单位帮助边疆民族地区新闻出版单位建设培训基地和培养骨干人才。我校为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培养新闻出版人才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在此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七是推动新闻出版人才国际交流。树立积极开放的人才观,开发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做好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
会前,我认真阅读学习了学校人事处传给我的会议相关文件稿,学校的会议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分,提交了四个制度性文件的讨论稿,还安排了校领导分头参加二级学院的座谈会。曲校长作了全面的报告,总结了前五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进行了规划和安排。此次会议准备的非常充分,从几个制度看来,有开拓、有创新,思路清晰,措施有力。
二、关于做好学校人才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加强合作。合作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部市合作,总署和北京市共建北京印刷学院,即要从总署到北京市层面加强战略合作,按照已有的共建协议,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加强合作。第二个层面就是学校与业内的合作。这方面我们可以与业内更多的新闻出版单位合作。上周学校举办了校地企合作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包括我们可以安排的很多学生去企业实习,尤其印刷包装专业学生的技术操作性实习,更是需要与业内单位的紧密合作。今天学校聘请郝振省院长担任讲座教授,就是加强学校与业内单位合作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产学研结合,就是以科研为先导,以教育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为根本,郝院长领导的是一个100余人的强有力的团队,现在所承担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很多,与学校合作,可以有更多的人才去承担这些项目,会把项目做得更好。郝振省院长担任学校的讲座教授,既是贡献他个人的学术智慧,也可以把他背后的资源充分加以利用,研究院的工作与总署的中心工作靠得更近,还有许多业内新业态的发展信息等,所以郝院长担任讲座教授可以为学校和行业交流搭建很好的桥梁。我想郝院长会为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和实践结合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关于人才培养。从教育和培训工作来说,我想应该把握好“三个量”,第一个是增量,第二个是存量,第三个是变量。关于增量,高校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人才增量的培养。大量的学生招进来以后,通过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努力,把他们培养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为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就是人才的增量。增量的培养主要依靠高校来完成。所以,学校应积极推动学科建设,抓好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抓紧教材规划和建设等等。我想,这就是人才系统化培养的重要支撑。
关于增量我还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提出来供各位校领导和教授专家参考。我们都知道学校要按照社会和行业需求去培养学生,但是按照什么样的需求呢?例如在二级学院座谈的时候,能不能探讨一下分专业建立起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构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就是说可以通过走访、问卷等多种测量方法和人才测评工具,来建构学生的能力素质模型,用它来指导我们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可以作些尝试。关于存量,存量既包括业内的从业人员,也包括我们校内在职的教职员工。这方面学校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安排,我们按照国家的规划,按照市里和行业的规划,按照学校的部署,努力地实现这些培养计划,不断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和更新知识。对存量来说,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对增量来说,则是需要什么就传授什么。关于变量,对于存量和增量来说都是要面对变量的。变量在哲学上可称为“发展”,在物理学上可称为“运动”,在学习型组织中称为“变化”或“变革”。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变量是面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面对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自身的思想观念、教材讲义、教学方式方法,都应该及时进行更新。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包括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方法。我认为现代教学培训的理念都可以在教学中、在团队学习中去尝试,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多更实用的人才。从行业人才规划的目标来看,就是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复合型的未来职业人才。所以,我想在学校尤其是二级单位在这一方面可以做更多的探讨。特别是党中央提出来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们的新闻出版研究院郝院长就做了很好的尝试,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视具体情况多种多样。我想,通过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可以培养优秀的组织文化,尤其是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我们是在从事教学、技术和科研工作,是文化教育单位,应该更有文化品位才对。我相信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我们市里和区里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总署人事司责无旁贷的支持下,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会做得更好,也相信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会实现。
谢谢大家!